校长论见 | 深圳坪山区马峦小学:落实“每周半天计划”,营造教育新生态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
07-26 13:5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2024年9月开始,深圳市部分学校试行“每周半天计划”,即在不减少学科课时的前提下,针对3-5年级的学生,每隔一周安排半天校外课和半天阅读课。为落实“每周半天计划”,深圳市坪山区马峦小学以跨界协同搭台子、跨学科融合架梯子、成果导向铺路子,为学生铺设从经验到素养的跑道,打通知识到素养的通道,实现了从课程开发到生态共建的跨越。

主动跨界,搭建三大平台

学校与马峦山公园、龙马社戏剧公社、比亚迪、深圳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合作,搭建自然、人文、科技三大平台,让学生走入真实生活,开展沉浸式学习体验,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探索未来科技奥秘。例如,在“探索瀑布,发现奇迹”课程中,学校搭建自然平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科学、语文、英语等多学科知识,完成瀑布搭建、水质检测、语言表达、环保倡议等实践任务,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跨学科教研,建课程发展云梯

围绕自然、人文、科技三大平台,学校组建跨学科、跨年级的教研共同体,融合人工智能,构建以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以自然探索、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拓展方向的“一核三翼”课程架构,形成11个项目式学习课程,实现校内校外课程“双促进、共循环”。具体做法:一是建设课程体系——横向整合“国家课程—区域资源—社会需求”,纵向构建“能力链”衔接的学段设计。3-4年级以“综合与探究”为目标,提升问题解决能力;5-6年级以“创新与服务”为导向,培养社会责任与系统思维。二是变革学习方式——坚持真问题源于学生,真探究给予学生自主权,真成长让学生从“观景者”蜕变为“探索者”,最后作为“小导游”回馈社会,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三是组建跨学科教研组,打破学科界限,让教师以更广阔视野共同设计跨学科校外实践课程。

成果导向,铺设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学校将项目推进与教师成长融合,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实施半年来,教师观念与教学方式显著转变:

一是观念转变。协作意识增强,打破“孤岛思维”,形成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发展意识觉醒,主动研究,重视教学反思;学生视角深化,建立“以学定教”思维框架,关注差异化教学和过程性评价。

二是教学方式变革。课程设计更注重融合与项目式教学;评价体系重构,形成成长档案、表现性评价等多元化工具库;课堂形态转变,教师讲授时间缩减,学生探究活动增加。

三是专业成长加速。教师知识储备更新,参加培训频次增加;职业成就感提升,在教学创新与学生成长中获得更强满足感。

同时,我校成功立项3个市级跨学科课题,本学期创造性将美育课程融入“每周半天计划”,相关报道荣登深圳教育官微平台,社会反响热烈。

基于实践探索,学校深刻认识到深化“每周半天计划”的关键在于:构建长效协同机制,保障平台资源稳定供给;推动课程深度融合,以项目式学习实现校内外学习“双促进、共循环”;驱动教师专业转型,依托教研共同体激发研究热情;重构过程性评价体系,聚焦核心素养发展。我校将持续深耕该计划,打造校外教育创新标杆,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