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10点,哈工大深圳校区实验室灯火通明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赖博轩 雷乔治 谢梁晖
07-18 17:3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夜色渐深,哈工大深圳校区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夜里10点,这里依然是众多学子为梦想和荣誉奋斗的战场。

示波器屏幕上跳动的波形是无声的语言。这个实验室里的学生小组,正在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做最后冲刺。比赛要求在短时间内(通常四天三夜)完成从选题、设计、制作到调试的全过程,这是对参赛选手电子系统综合能力的巨大挑战。眼前的队伍这两天正在调试高频信号处理模块和复杂的控制电路。负责硬件调试的同学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探头位置,并叮嘱队友说:“参数达标了,但温漂还得再测几轮。” 旁边编程的同学同样专注地说:“我今晚把优化的算法再弄一遍!”虽然分工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在高压下稳定发挥,用扎实的功底和清晰的思路尽可能完美地解决赛题。

“我在对这个机翼的形状进一步进行了精确分割。”照片里这位同学所在的团队正在备战两个竞赛。她说,全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强调创新设计与实际飞行能力,而挑战杯则更侧重项目的科学性和应用前景。“我们的作品融合了新型气动布局、自主导航与特定任务载荷,晚上实验室人相对较少,方便我们做更密集的飞行测试,收集关键数据以实现优化和迭代。”另一位团队成员说。

“这台底盘传动比调好了,等下联调云台追踪。” 围在机械臂旁的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团队成员正进行最后的机械优化和算法调试。此刻,他们正争分夺秒地优化机械结构、调试自动瞄准算法、测试整机稳定性。负责算法的同学盯着屏幕说:“晚上干扰少,是跑复杂仿真的黄金时间。我们得确保在高速运动和对抗中,视觉识别和决策链不掉链子。”机械组的同学补充说:“每个零件的公差、装配的精度,都会直接影响场上的表现。”南工骁鹰战队队员在创新实践基地内做最后的备赛,他们将努力从复活赛中冲出重围,进入全国赛的决赛圈。

深夜的实验室中,南工麟云战队正在为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VEX机器人专项赛紧锣密鼓地进行调试。墙上的一张张奖状是他们耀眼战绩的见证。为进一步提升操作水平,他们模仿对手进行“红蓝对抗”,黑暗中机器关节的摩擦声与操控指令密集交织,藏着“青年工程师”们对“规格”和“功夫”的坚守。

有的团队为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物流技术(起重机)创意赛做最后冲刺。大赛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从方案设计、零件加工到整机调试的全流程,这是对参赛选手的机械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检验。编程的同学一边专注地调试控制程序,一边介绍说:“我正在优化定位算法,确保吊载更加平稳。” 团队在细节中打磨精度,用创新思路攻克难题,只为赛场上让起重机稳稳托起创新梦想。

国赛临近,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各参赛队伍正在全力备战。队员们深知国赛竞争激烈,正争分夺秒地进行系统联调、算法优化和可靠性测试。他们竭尽全力,只为在赛场上展现最佳状态,角逐最高荣誉。

当城市沉入梦境,实验室的灯光却如星辰不灭。夜里10点,我们感受到校区学子奋力追求卓越的拼劲与韧劲。

(图片由哈工大深圳校区提供)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汤山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赖博轩 雷乔治 谢梁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