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深圳湾大酒店,草棚搭建的临时厨房里,黄泰民在柴火灶台完成四道点心,端到评委面前。蒸汽混着柴火的烟味扑面而来,远处是脚手架林立的酒楼工地。这位印尼归侨不会想到,此后40年,他将以一位厨师的身份,见证深圳这座城市的蜕变。
黄泰民
靠九菜一汤
拿到进入深圳的门票
黄泰民跟随父亲回到中国时不到3岁。为让子女接受中文教育,他的父亲放弃印尼的相馆生意,买下47张船票,带着家族12个孩子和一些贫困的侨生踏上归途。最终,他们全家落脚在台山的华侨农场。
回国后的生活非常艰辛,母亲的灶台是全家人的慰藉。黄泰民从小就爱在厨房打转,凌晨四点多爬起来帮母亲做饭。他的叔叔曾是江门名厨,父亲厨艺也不错,家族的烹饪基因,就在这浓浓的烟火气中,悄然种在了他的心里。
黄泰民第一次来深圳是1982年,他回忆起当时的深圳到处都还是工地,感觉比台山还落后,便转身回了台山。
1984年的一个冬日,在深圳工作的一位亲戚找到他,问他要不要来深圳湾大酒店工作,那里缺厨师。
到深圳当天,领导只说了一句话:“明天早上八点,端蒸、煎、烤、炸四个品种的菜到我办公室。”黄泰民回去后连夜发面,在冬夜守着发酵的面团,最终以扎实手艺,拿到了考核资格。
考核的内容是九菜一汤。筹备期的酒楼连正经灶台都没有,西厨、中厨都挤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黄泰民凌晨3点起来面对的是一个草棚下烧柴火的厨房,但他还是成功在下午一点将九菜一汤端到领导的办公桌上,最终以80多分的成绩成功入职。
“我也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年,深圳就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当时想去深圳工作的人非常多,门槛也非常高,我知道自己必须好好努力才能抓住机遇。”黄泰民这样告诉深晚记者。
灶台间的修行
从学徒到烹饪大师
到深圳的第一天,黄泰民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规划,设定了3年、5年、10年要达到的目标。正式入职后,黄泰民表示自己的第一志愿中厨房,第二志愿西厨房,第三志愿西饼房。但事与愿违,领导将他调去了员工福利部,“在福利部的两年,我天天找领导‘磨’,终于被调到中厨房,但是感觉这两年自己落下了太多。”于是,黄泰民放弃每天下午2点到5点的休息时间,主动参与各道工序的工作。他发现当时的香港主厨不仅厨艺精湛,厨房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也非常高。于是他主动向香港师傅请教,师傅怎么说他怎么做。香港的厨师看到他如此勤奋,工作态度积极,也都非常欣赏他,愿意教他。
1985年,深圳办了一个系统性的厨师培训班。黄泰民说,“我那时候的工资是120元,但是没有丝毫犹豫就报名了。每天天没亮,我就拿着油条在深圳湾酒店附近路边等最早一趟小巴,赶到罗湖翠竹去上第一节课。上完课就赶紧往回赶,10点前还要赶回酒楼上班。下午2点到5点是休息时间,我又赶过去上下午的点心课。”黄泰民说,那时候深圳的道路不多,交通很不方便,那段时间留下的记忆就是赶车、赶时间。
1990年,黄泰民在雕刻西瓜盅。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也正是这种韧劲让他从一级技工考起,然后到高级技师,1991年就被提拔为深圳湾大酒店中厨房行政副总厨。2014年,黄泰民成为深圳屈指可数的7位注册中国烹饪大师之一,且是其中唯一至今仍在“围着灶台转”的人。
在深圳的厨房里,最让黄泰民难忘的是接待本焕大师的经历。当时104岁的本焕大师与97岁的饶宗颐先生赴宴,由于两位大师的年纪以及身份等原因,整桌宴席要求做全素宴。接待人员告诉他:“大师们吃了一辈子素,舌头比银针还灵。”黄泰民为了这顿接待,将厨房内的锅碗瓢盆全部换新,特意让人从博罗找有机黄豆,用江西的冬笋搭配粤北花菇吊汤……连玉米须都仔细洗净入菜。在两位大师品尝之后,本焕大师的随行人员激动地说:“好久没见焕老吃得这么香了。”宴会尾声,本焕大师还特意把黄泰民拉到身边合影,并将两块玉赠送给他。
黄泰民说,好的厨师不能只在厨房钻研,“功夫在厨房外。”他说,厨师要懂科学,认真研究食材,研究节气;厨师要懂心理,根据顾客的年龄、地域、性别和生活习惯来调节口味;要懂美学,摆盘、餐具和就餐环境也要因不同顾客而做不同选择;最重要的是要用心,这样的菜品才有灵魂。黄泰民为不少重量级人物掌过勺,他始终保持这种初心。
用心做菜
在美食“江湖”求索
在烹饪之路跋涉数十载,黄泰民从未停下传承与创新的脚步。他形容烹饪世界就是一个“武林”。一个烹饪高手也和武林高手一样,要博采众长。最初,他学习粤菜,粤菜是中国重要的菜系之一,但是其实也有“广府”等不同流派,他经常自费去广州的老牌酒店或者网红店,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一些名菜受欢迎的原因。
除了粤菜,他还学习了其他菜系的精华,通过在美食的“江湖”中行走,他不仅精进了技艺,也拓宽了视野。
自1993年起,黄泰民踏上了走遍四方的征程,足迹遍及国内外诸多地方,像北京、上海、杭州、太原、香港等地都去工作过。他曾经专门去成都著名的川菜馆锦江酒店学习过川菜,从其他的菜系中吸取好的做法来弥补粤菜的短板。他还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菲律宾、泰国、印尼和越南的美食制作方法。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用心感受当地不同的习俗,学习各地的美食文化,通过深入了解当地一年四季的食材,探寻每种食材的独特魅力和最佳烹饪方式。
在“江湖”行走十余年后,黄泰民回到深圳,担任紫荆山庄的主厨。因为多年的“江湖修炼”,黄泰民的厨道更加广阔,也有了很多融合和创新。这些年里,他多次在外国元首到访时掌勺。每次他都会做非常详细和认真的调研,制定精细化的方案,确认菜单。他说,每次获得外宾和接待方的称赞,他觉得所有辛劳都是值得的。
2017年,为了能让深圳大厨们更好地交流厨艺,黄泰民发起成立了深圳“达厨一派”,在深圳市内甚至跨省与同行交流、学习。
2024年2月4日,黄泰民(右一)带领“达厨一派”几位名厨给武警战士做年夜饭。
退休后的他,依然在灶台与讲台间辗转,把一身手艺拆成细致的配方,把半生故事熬成传承的火候。深圳的味道还在变,但黄泰民藏在炊烟里的坚守,对食材的诚恳,对他乡变故乡的热忱始终是这味道里最稳的底色。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