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深圳女孩朱雯琪在英国数学及应用学会(IMA)两年一届举办的Leslie Fox Prize颁奖中,成为本届牛津大学唯一获奖者,也是唯一的获奖中国人。这一消息引发了很多深圳人的关注。
该奖项是英国数学及应用学会(IMA)设立的对年轻数学家和数学分析师的重要奖项,建立于1985年,每两年评选一次,开放给全球31岁以下的学者申请,每届会评出5-6位获奖者。很多知名数字家年轻时都是Leslie Fox Prize的得主。
事实上,稍稍盘点一下就会发现,深圳这座高科技发达、被不少人称为“最具理工男气质”的城市,确实培养出了不少超级理工学霸,犹如群峰突起、群星闪耀。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韦东奕被称为“北大韦神”,在网络上相当火爆。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深圳版“韦神”的故事,一起来感受他们的风采。
朱雯琪
“如果每天进步0.1%,这样进步10年,就是38倍”
朱雯琪祖籍湖南,在深圳长大。母亲曾经是中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父亲则是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
作为一名女生,朱雯琪是怎样爱上数学的呢?
据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有一次,父亲给她讲起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罗尔定理,并演算了怎么证明它们的过程。“但他并没有要我懂的意思,只是玩儿似的跟我演示。”这一通操作却在朱雯琪内心擦出了不小的火花。
之后,每一次她见到爸爸都要将步骤回忆并重新演算一遍,问问他是不是这样。就这样,她来回演算了30多次,终于把第一次看似“天书”的证明步骤演算完整。自此之后,数学成了她最感兴趣、最着迷的学科。
2014年,朱雯琪从牛津大学毕业后,进入了香港摩根大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做投资分析,随后进入香港的高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前后工作了六七年的时间。投行的高薪工作,看起来很光鲜,但只有她知道,她陷入了一种“虚无主义”的价值焦虑中。
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回到学校再攻读一个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的硕士学位。幸运的是,数学的学习之路再次给她带来成功的喜悦:在30多名同修该课程的同学中,她以综合成绩第一毕业,并顺利收到了博士录取通知书。
朱雯琪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优秀的数学学者身上都有一些共性:一是非常坚持,每天给自己稳定的一段时间去做研究,做学习;二是喜欢用“证明”的方式去琢磨生活中的事情。
“如果每天进步0.1%,这样进步10年,就是38倍,相当于从1涨到了38,这是我认为学习数学和数学思维带来的一种改变。”朱雯琪表示,“(坚持)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只有放在一个很长远的时间里看,才会出现变化。做研究要有长期主义的想法,虽然我看起来生活很热烈,但在做研究方面我也是一个可以坐冷板凳的人。”
▲(坚持)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只有放在一个很长远的时间里看,才会出现变化。做研究要有长期主义的想法,虽然我看起来生活很热烈,但在做研究方面我也是一个可以坐冷板凳的人。 ——朱雯琪
韩嘉睿
深圳首枚数学 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得主
韩嘉睿,可能是深圳最早出名的理科“学霸”之一。
1997年,就读于深圳中学的韩嘉睿获得第38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这也是深圳历史上第一枚国际奥林匹克金牌,轰动深圳教育界。他也因此破格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基础数学系,主修数学和经济双学位,后来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
近年来的韩嘉睿开始逐步淡出公众视野,在网上能够找到关于他的新闻很少。记者搜索到了几则动态,其一是深圳中学举行60周年校庆晚会时,央广网这样报道:“深圳中学的第一个奥赛金牌得主韩嘉睿、深圳中学毕业的腾讯创始人马化腾、陈一丹、张志东和许晨烨等则出现在舞台的大屏幕上,对深圳中学的培育之情深表感谢,并勉励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培养兴趣爱好……”
其二是2018年,韩嘉睿回到母校做了一次演讲。学校的公众号刊登了这篇题为《思考为成长加冕》的演讲。演讲中他谈到不久前的中国乌镇围棋峰会,曾经有一场顶级人工智能程序和顶级人类棋手的围棋对战。有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开发了一款叫做AlphaGo的围棋程序。人类这边则是由当时的围棋“世界第一人”、中国棋手柯洁出战。结果AlphaGo以3:0完胜柯洁。
韩嘉睿以这则彼时的热闻为题展开说:“这件事情当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时刻,这是一个技术上和工程上的巨大成就。然而在各种各样的媒体报道中,尤其是在自媒体的报道中,似乎关注点跑偏了。媒体纷纷开始鼓吹人类已经没用了,机器已经超越人类,人工智能就要取代人类了等等的观点。甚至还有一些乐观的人开始鼓吹享乐主义,盼望着人工智能时代早点到来,因为他们相信到时候人类就不再需要工作,只要吃喝玩乐享受福利就好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他继续说:“这样一台机器学习70小时大概相当于家用电脑学习多少年呢?大概400年。这样一台机器学习四十天大概相当于家用电脑学习多少年呢?大概5000年。这可比围棋存在的时间都要长……机器仍然没有比人类聪明,而且非常可能的是,人工智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仍然只会是人类的辅助工具。”
最后他总结说,“所以在任何时候,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才能帮助我们拨开层出不穷的迷雾找出真相,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独立的思考是我们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掌握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网上有资料显示,他创办了深圳市睿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动低成本癌症早筛技术研发。该公司聚焦生物科技领域,致力于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但记者暂时无法求证该资料信息的准确性。
▲韩嘉睿
王羿骁
北大“韦神”出题难倒GPT-4, 初二深圳娃给出标准答案
“大家好,我是韦东奕,这是我的账号”,前一段时间,一段仅4秒钟、仅有3句话的视频,让@韦东奕 在三大平台获得了超过2000万粉丝关注。
而他上一轮在网上成为话题焦点,至少可以追溯到2023年3月,其时,由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满分金牌得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员韦东奕出的一道数学题,获得了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来自国内外高校、中学近百位读者提交了解答。
据了解,韦东奕出的这道数学题目主要考查幂级数和取对数的技巧。解题人需通过对不等式取对数,再用对数函数的Taylor级数,可以写成完全平方式求和的形式,其中这个不等式不能直接由n=2的情形推出。据说这道题难倒了GPT-4。
据韦东奕介绍,该题的解答线索只有一个,因此他挑选出来的三份解答相似度高,均可以作为标准答案来使用。特别是其中有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同学,给出了简洁、完备的答案,令人欣喜。
韦东奕口中的那位初二同学,就是来自深圳中学的王羿骁同学。
王羿骁其时就读于深圳中学“丘成桐少年班”,其所在班级的课程架构涵盖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数学竞赛基础、信息竞赛基础、腾讯DN.A网络素养课程等;选修课程包括七年级的以认识城市与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人文素养课程和八九年级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竞赛课程等。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据了解,王羿骁的数学竞赛教练阮中楠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现任深圳中学数学竞赛主教练,曾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对于王羿骁的解题思路,他如此评价,“对题目的连乘式取对数后用Taylor级数展开,可以消去级数的偶次项,并通过交换求和顺序将奇次项配成完全平方和,从而证明其非负,最后对于等号成立条件的讨论简洁而严谨,展现了他敏锐的代数直观和熟练的代数技巧。”
班主任辛桐特别提到,王羿骁在初一刚入学时便展现出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并主动向老师请教相关问题。她强调,王羿骁的学习过程是稳扎稳打、逐步前进的,而非一蹴而就。
据悉,深圳中学的“丘成桐少年班”由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创办,致力于挖掘中国数学少年人才,以培育具有突出数理潜质且有志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拔尖人才。
此前另据媒体报道,为了在初高中阶段发掘出有特殊专长的人才,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2017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深圳中学经协商决定在深圳中学设立“深圳中学—华为特殊人才奖学金”,资助在基础学科等方面具有特殊表现的人才。
▲王羿骁
邓煜
来自深圳的“数学天才” 突破跨世纪难题
今年3月,一则重磅消息迅速刷屏网络:3月3日,华人数学家邓煜携手马骁、Zaher Hani发表论文,共同破解了时隔125年的希尔伯特第六问题!
1900年,在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德国数学巨匠大卫·希尔伯特提出了23道极具挑战性的数学难题,“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就此诞生。其中,第六问题备受瞩目,它要求运用公理化方法推导物理定律,尤其是要从微观牛顿力学出发,借助玻尔兹曼动力学理论,推导出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尽管在20世纪,数学家奥斯卡·兰福德曾证明宏观不可逆性能够从微观可逆性中涌现,但严格的数学推导始终未能完成,这一难题如同悬在学界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2024年11月,邓煜团队迈出了关键一步。他们发表的一篇长达164页的论文,选用稀薄气体硬球系统,对玻尔兹曼动力学方程进行了严格推导,为解决希尔伯特第六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邓煜与马骁、Zaher Hani继续深入研究,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他们通过论文严谨地推导了玻尔兹曼方程的长期有效性,并进一步得出可压缩流体的欧拉方程以及不可压缩条件下的Navier- Stokes-Fourier方程。这一卓越成果被科普账号“数学五人组”赞誉为“华人数学的奇迹年”,也为狭义希尔伯特第六问题画上了圆满句号。
据悉,论文如果通过同行评审,第一作者邓煜有望成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热门候选人。
邓煜的数学之路,从深圳起步,一路走向世界的舞台。他于2006年获得国际数学奥赛(IMO)金牌,从深圳高级中学保送至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始终专注于动理学理论与偏微分方程领域。
▲邓煜(左)以满分成绩获2006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金牌,这是他与高级中学特级教师冯跃峰在竞赛现场。
另据媒体报道,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邓煜在育才一小就读。在校期间,他便展现出了超乎同龄人的数学天赋。升入三年级后,正常跟班授课明显“吃不饱”的情况下,数学老师潘淑平也为邓煜在学习上开了不少“绿灯”。潘老师认为,“对于这样的孩子,主要看如何保护其学习积极性,激发更大的学习动力”。她允许邓煜不听自己的课、不做一般作业,但要求他在课上充当老师的“小助手”,负责帮助班上其他同学解答疑难问题,“他带动了班级整体数学气氛,孩子高兴,我也很开心”。
▲指导老师冯跃峰正在指导邓煜学习。
事实上,还有不少来自深圳的青年科学家走向了国际舞台。比如,2021年,从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走出的青年科学家曹原,因一周内两次在《自然》发表文章,报道了石墨烯的最新突破,同样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邓煜同龄的贾捷阳,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获本硕博学位。贾捷阳创立的Gyges Labs核心技术,为AI智能眼镜提供了支持,他带领团队将AI眼镜的显示模组做到了绿豆大小,并且做到不依赖镜片显示就能将显示内容直接投射至视网膜,解决了困扰行业许久的色散、漏光、彩虹纹等难题。
编辑:林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