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路珍:19岁就在深圳当厂长 | 赓续特区精神 锐意改革开放

深圳晚报记者 蒋荣耀
07-16 10:45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1982年,17岁的农村姑娘赵路珍走进布吉一家的简陋铁皮厂房,这是一个最普通打工妹的起点。

1982年,17岁的农村姑娘赵路珍走进布吉一家的简陋铁皮厂房,这是一个普通打工妹的起点。命运的剧本远超想象——19岁那年,她竟当上了管理上千人大厂的厂长。是天赋使然,还是时势造英雄?从“女儿国国王”,再到处理“鸡毛蒜皮”的社区干部,赵路珍的故事堪称传奇。

赵路珍(左)为社区爱心银行行长颁发五星级义工奖项。

1

20世纪80年代是打工人的春天

1982年11月,赵路珍和三个同乡姑娘一起来到了深圳布吉。当时的布吉是什么样子?赵路珍告诉记者,布吉那时候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唯一宽敞一点的是条黄泥巴路,一下雨脚踩下去就拔不出来。除了本地民居,只有一些临时搭建的铁皮屋,那是建筑工地的指挥所和刚引进的来料加工厂。除了边防部队的吉普车和建筑工地上的几辆泥头车,布吉再也看不到汽车的影子,大家的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

赵路珍在布吉的起点是玩具服装厂。玩具服装厂办在一排铁皮屋里,深圳天气热,在这样的铁皮屋里干活,滋味可想而知。赵路珍说,进入玩具服装厂时,真的没有想过自己后来会走上什么样的路。“想法很简单,就是工作要努力,不要怕吃苦,把事情做好。”

赵路珍被厂长和香港管理者“盯”上了。她们一声不响地观察这个朴素的农村姑娘干活,琢磨她的速度为什么那么快,做出来的产品那么漂亮。

一个月后,赵路珍被任命为工厂技术指导员。三个月后,赵路珍被任命为车间主任,当时赵路珍还不满18岁,她用了一种最朴素的办法去搞管理,就是大部分时间都和打工姐妹们在车间里一起干活。有些女工年纪大,手艺不熟练,赵路珍常常到她们身边帮忙,有时候会把自己做的算成她们的工作量,并让这种照顾不显山露水。

当上车间主任3个月,赵路珍又被人看中了,是宝安县布吉镇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欧官成。当时,镇上另一家企业布吉织造厂要扩大规模,需要配备干部,欧官成想调赵路珍到布吉织造厂做车间主任。玩具厂港方老板不同意。看着欧官成不死心,女老板想将欧官成一军,“除非你让她当厂长,我就不拦着!”当时布吉织造厂已经是布吉镇最重要的企业,也是创汇头号企业,赵路珍戏剧性地成为织造厂的副厂长,又迅速提拔为厂长,管一千多号人。

1985年的赵路珍,此时她已经是布吉织造厂的厂长。资料照片

2

“女儿国的国王”成电影原型

当上了厂长,赵路珍还不到20岁。她必须保证订单按时完成,必须随时改进技术,提高效率。

布吉织造厂创办初期,每月只能生产3000打毛衫,产品质量也不理想。赵路珍到各车间调查发现,工厂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工人纪律也比较松散。赵路珍重新制订厂规,人手一册。

赵路珍制定了能够调动工人积极性的工资奖励制度: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每月工资超过120元以上者还能得到奖励;实行聘任制,把那些有事业心、有文化的员工选拔到各个车间担任管理员。

赵路珍似乎总是忘记自己是一名管理者,工人加班时,她经常跑到外面的小店买面包,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开水,给大家准备夜宵。

布吉织造厂有1000多名女工,赵路珍因此被人称为“女儿国国王”。镇上的笔杆子、报告文学作家都在文章里这样讲述她的故事。后来,电影导演张良看到了她的故事,决定在深圳拍摄一部反映打工妹的片子,这就是后来的电影《特区打工妹》。

但赵路珍说,她不是“国王”,对于同厂的工友而言,她只是她们的姐妹。

1984年开始,赵路珍领导的布吉织造厂规模不断扩大,效率不断提高,订单源源不断,领导乐得合不拢嘴。在短短几年间,赵路珍和她的姐妹们为国家创汇4300多万港元。

1985年和1986年,布吉织造厂生产的棉麻毛衫出口量位居广东省前列。1988年是赵路珍的收获之年,这年4月30日,深圳评选十大杰出青年,赵路珍高票当选。同年底,她又当选全国优秀厂长经理,是深圳当时唯一的获奖者。

退休后的赵路珍享受含饴弄孙的生活。

3

把“信访大户”变成管理示范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5年,赵路珍很快就“激流勇退”,离开了她一路打拼的布吉织造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赵路珍做过布吉镇团委书记,也在劳动人事等多个岗位工作过。2008年,赵路珍有了新的工作,担任南湾街道康乐社区综合党委书记、社区工作站站长。

康乐社区曾经是龙岗区信访投诉的“重灾区”,居民诉求渠道不畅,信访量常年居高不下。赵路珍告诉深晚记者,“这个社区两年换了三位负责人。坦率地说,那时候我心里很不愿意来挑这个担子。”但是领导做她的工作,“你长期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我们相信你一定能挑起这个担子,一定能做出成绩。”

上任伊始,赵路珍确定了工作思路——尽快解决社区遗留问题和实际困难。社区所辖的康桥花园消防设施不过关,开发商已经破产,怎么办?赵路珍找到各方坐下来,通过各方多轮协商谈判,终于想出了办法。这个一直困扰居民的历史遗留问题,由物业公司垫资更新设施得到解决。

通过集体共同协商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受此启发,赵路珍在康乐社区建立了“社区民主议事堂”,并让“社区民主议事堂”成为常态。由居委会成员、居民代表、物业公司负责人、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等共同参与,不定期组织联席会议,讨论社区重大问题。

赵路珍还搭建了一个“社区学堂”来增强社区的社交生活,包括免费开展绘画书法课、四点半学校、青年就业培训课、法律夜校等12个项目,所有项目都不收费。社区学堂的最大特色是“自教自学”,老师是以社区有特长的居民为主,学员则全是来自社区的居民。

赵路珍管理的康乐社区还有一个令全体居民自豪的创举,那就是他们拥有全市第一个社区“爱心银行”,公益服

务项目达20多种。“爱心银行”根据“爱心存折”积分数,评选出社区的一至五星级志愿者。

赵路珍把“议事堂”“社区学堂”“爱心银行”都装进了近4000平方米的康乐社区邻里中心,打造了28个免费的公益项目。这个曾经的“信访大户”,被评为深圳市16个社会建设“织网工程”试点社区之一和龙岗区社会管理创新示范点。

从轰鸣的织造车间到纷繁的社区邻里中心,赵路珍在深圳的人生轨迹似乎有些奇妙。

她曾是被时代浪潮推上厂长位置的年轻打工妹,是千名女工信赖的“姐妹”,最终又将化解基层矛盾的“火药桶”淬炼成温暖的港湾。

如今已退休的赵路珍,偶尔会和以前的工友、同事一起聚聚,一起笑谈初到布吉时那条脚都拔不出的黄泥路,也一起分享退休生活的点滴。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彭健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蒋荣耀)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