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特区精神,锐意改革开放。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即将到来的喜庆日子里,那些在深圳出生、长大的孩子,与“来了就是”的深圳人一样欢欣鼓舞,又有着不一样的情怀与感动。晶报系列报道《我是“深二代”》今起上线,聚焦“深二代”这一城市颇具活力的群体,在他们的故事里找寻这座城市、这个时代的成长印记。
2020年初冬的山东济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的气氛凝重如铁。作为首次采用严苛新规的赛事,中职组“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仅开放每个省和单列市一个参赛名额,全国一等奖的金牌更是仅有3枚。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深圳二职)教师古君彬紧盯监控屏幕,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当最终成绩揭晓——“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在闭幕式上大屏亮起,并以超出第二名100多分的绝对优势,力压坐拥主场之利的东道主承办校时,这个沉稳的“深二代”教师眼眶瞬间湿润。这不仅是他个人指导生涯的巅峰时刻,更是深圳二职的历史性突破。
▲古君彬
三年后,古君彬的名字再次震动深圳教育界。2023年,他成为全市唯一获评“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的中职教师,此前他已两度获得“深圳市优秀教师”荣誉。当“深二代”遇上深圳职教,古君彬用金牌和证书,写下了技能报国的另类篇章。
技术基因:拓荒者后裔的职教选择
古君彬是典型的“深二代”。他的父母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从梅州来到深圳这片热土拓荒。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敢为人先”“务实创新”基因,如同无形的烙印深深镌刻在他的成长轨迹中。2012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古君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对技术应用的深刻理解,选择加入深圳二职这片职教沃土。彼时,深圳蓬勃发展的IT产业为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但他更希望将前沿技术转化为育人的力量,助力更多学子掌握安身立命的技能。
在深圳二职这个重视技能、崇尚实干的平台上,古君彬的教育理想迅速找到了实践场。2012年,作为初出茅庐的指导老师,他全程参与指导的两名学生,从“网络小白”起步,经过刻苦训练,最终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摘得金牌,毕业后均被知名IT企业录取,其中一人还被深信服企业高薪录用。这个鲜活的例子,让古君彬深刻认识到:“中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更是通向高质量就业的坚实桥梁。”这份源于实践的信念,从此成为他扎根职教、精耕细作的原动力。
▲2023年,古君彬(右二)带领团队捧得全国技能大赛金牌。
2015年,古君彬的职业生涯迎来里程碑——成功考取华为HCIE网络专家认证,全球排名第1380位。这不仅是他个人技术实力的巅峰证明,更创下全国纪录:他是当时全国唯一获此认证的中职教师。这张“技术地图”成为破解教学密码的金钥匙。通过与华为、神州数码等企业深度合作,他将企业级网络攻防实战引入课堂,与企业共同开发出“企业级网络攻防实战”实训教学平台。当同类院校还在讲解基础配置时,他的学生已在模拟真实攻击的“红蓝对抗”中锤炼实战能力。“在深圳,技术价值从不因讲台位置而打折扣。”
金牌密码:必须赢在每一个细节
“技能大赛要赢,就必须赢在每一个细节;而一旦输,往往就输在粗枝大叶、准备不足。”这是古君彬十余年带队征战的肺腑之言,也是他“金牌教头”名号背后的硬核逻辑。
十年磨剑,硕果累累。他指导的学生团队累计获得各级奖项39项(其中国赛11项,省赛13项)。更为难得的是,他实现了在三个截然不同的国赛赛项上夺金的壮举:2017年“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2020年“网络搭建与应用”以及2023年“网络建设与运维”。这种强大的“跨界”指导能力,在深圳中职教育领域堪称奇迹。
▲今年3月份,古君彬(左一)带领学生参加省赛获一等奖。
这份奇迹的背后,是他独创并不断完善的“金三角”方法论——精准分析、动态调整、梯队培养。“技术迭代快过教材印刷。”古君彬的解法是与时间赛跑。他常年蹲守华为等技术巨头企业取经,把最新案例转化为课堂沙盘。2023年国赛前,他捕捉到“网络建设与运维”赛项新趋势,连夜调整训练方案。最终,他的学生团队以优异的竞赛成绩,再夺金牌。
反哺效应:当学生成为同事
在古君彬指导的89名获奖学生中,2014级学生冯杨洋的故事最具深圳特色。2017年,这个计算机应用专业男孩夺得智能家居国赛金牌,保送深职大后又考入华南师范大学。
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投身科技企业时,冯杨洋选择回到深圳二职任教。“是古老师让我明白:技能不仅能改变命运,更能照亮别人的路。” 如今,在熟悉的实训室里,这对曾经的师徒,如今并肩作战的同事,正将这份对技术的热爱与职教的责任感,传递给新一代的“深二代”“新深二代”学子。冯杨洋的回归,是特区职业教育成功育人的生动缩影,也是技能人才反哺教育事业的典范。
▲古君彬在指导学生。
更令人振奋的是,古君彬的学生升入高职后,已有32人考取华为顶级认证,悉数被华为、深信服等头部企业争抢。他们深度融入深圳科技产业肌理——从守护网络边疆的安全工程师,到构建5G解决方案的技术骨干,生动诠释着“学在深圳、成在深圳、贡献深圳”的产教融合范式。
特区薪火:课堂里的创业基因
“将深圳经济特区骨子里的‘敢闯敢试’‘追求卓越’的精神,深深植入我们的技能教学!”在古君彬的竞赛集训室里,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可感可触的实践。论及深圳职教的核心竞争力,古君彬语气笃定:“这座城市的产业脉搏跳动太快,技术迭代以日新月异计。观察这一切让我确信:固守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必然落伍。我们必须超越简单的跟随者角色,成为产教融合的‘加速器’。将产业一线最鲜活的技术脉动、企业最迫切的需求,迅疾转化为课堂养分和学生的核心能力——这才是深圳职教服务城市发展、赢得未来的根本之道。”
当“深二代”教师遇上“新深二代”学子,这场跨越时空的技能接力,正在为特区下一个四十五年积蓄最硬核的动能。古君彬们的讲台或许没有聚光灯,但他们浇筑的每一枚金牌,都在为深圳打造新的职业教育名片。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