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绘文明景 鹏城绽放文明花——深圳持之以恒推进城市文明建设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恬 关炜瀛
07-12 18:4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这是一座城市的努力,这份成绩来自每一位深圳人,这份荣光也属于每一位深圳人——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深圳连续七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个村、23个单位、3户家庭、3所校园入选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石欣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深圳市凤凰涅槃艺术团团长郭丽英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7月11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上通报了我省精神文明建设获全国表彰有关情况,郭丽英家庭作为我省获得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的代表在会上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广东、深圳视察,赋予深圳新时代历史使命,要求深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深圳牢记总书记厚望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努力书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精彩“深圳故事”。

精神引领

点亮文明之光

“深圳是梦想之都,我要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下一个梦想。”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来到深圳奋斗,她坦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业的快乐,体会到了梦想成真的成就感;年轻舞者常宏基,付出大量努力走到舞台中央,在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中饰演一代宗师叶问,打动无数为梦想拼搏的人;在深圳街头弹钢琴的建筑工人易群林,以琴声打动人心,他被邀请到深圳一座音乐厅演奏,还受邀亲临现场观看央视春晚;视障女孩在深圳地铁志愿者的帮助下自主出行,她非常开心自己“从小屋子走向了大世界”……

这一个个逐梦追光的“深圳故事”,生动诠释着城市精神。

一座文明之城,必然是厚植城市精神品格的城市。锚定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赓续改革开放精神和特区精神,努力把我们这座城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成为成就梦想的热土、幸福生活的乐园。

在这里,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实现。深圳着力打造事业无忧、往来无忧、安居无忧、生活无忧、申办无忧的发展环境,让每个人都愿意来这里追梦、筑梦、圆梦。

在这里,企业享受全周期服务。深圳努力营造应有尽有、无所不有、高效便捷、性价比高、单方面突出、综合优势更强的产业生态,让企业更好发展。深圳商事主体总量全国第一,创业密度全国第一。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让整座城市暖意涌动。“关爱行动”温暖航行22年,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400万人,爱与善的种子在深圳人心中扎根生长。郭丽英家庭互相陪伴闯过难关,建起凤凰涅槃艺术团,让癌症病友拥有一个“家”,用艺术抚慰病痛,用歌声点亮希望。石欣带领深圳公益救援队向险而行、勇敢无畏,积极参与各类应急救援、抢险救灾,救助危难群众千余人。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文明风尚在这座城市蔚然成风,“来了,就是深圳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观念深入人心。

在这里,正呈现出一幅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的文明图景。

惠民利民

夯实文明基石

“老人普通话不流利,以前每次来都要我陪,现在有了潮汕话窗口,她自己也能搞定了。”在福田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一位市民对多语言“乡音窗口”竖起大拇指。

“乡音窗口”精细服务的背后,折射着以人为本、惠民利民为民的深圳温度。

一座文明之城,一定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频共振。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身边小事。

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重要民生领域,深圳加快实施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计划,在全国率先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出“3天内免费看检查结果”等就医便民措施,加大“高品质、便捷化、可负担、全智能”保障性住房建设供给……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让市民畅享更多生态福利,深圳空气质量稳居全国超大城市第一,观澜河、坪山河入选全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加快建设,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五园连通”让市民在中心城区就能畅享徒步乐趣……“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城市诗意栖居不再是梦想。

“百千万工程”牵引下,深圳将城市更新与民生提质、文化活化、生态修复、文旅发展统筹融合,在打造高品质宜居宜业城区、提升城市形象与国际化程度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型城镇化向更深层次推进,以切实举措惠民富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圳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化浸润

涵养文明气质

“舞中带武,武中有舞”“连接传统与现代”“英雄气讲述深圳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深圳原创舞剧《咏春》自2022年底首演以来,在国内外50多座城市演出260多场,所到之处好评如潮、反响热烈,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出圈出海创新篇”。

《咏春》是一部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明交流的艺术精品,是深圳打造文艺精品、培育文化厚度的例证之一。

城市文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滋养和支撑。深圳着力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持续涵养城市文明。

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深圳出品原创舞剧《咏春》、广播剧《我从湾区来看你》、歌曲《一路生花》(2024特别版)获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凭借艺术创新和艺术品质,“深圳出品”成为文化深圳的又一个金字招牌。

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深圳文化设施越建越多,已建成180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城市文化菜单不断丰富,深圳读书月、“吾城吾歌”民谣歌汇、深圳全民艺术季等文化品牌活动,让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深圳规上文化企业年营业收入近1.3万亿元,占全省的51.5%、全国的9.1%。今年开年爆火的《哪吒2》中,由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参与制作的特效镜头,上亿能量粒子分层堆积,彰显了深圳在影视工业链中的竞争力。

一年一度赴鹏城之约,文化梦想“一路生花”。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汇聚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6280家参展机构,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展示与交易。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及10场平行论坛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相关从业者,分享真知灼见,激发交流火花。两场重量级文化活动接连在深举办,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创新之城浸润人文底色。

城市善治

共享文明成果

目前,深圳已有多个公园、社区广场配备了定向音响。定向音响采用定向声波技术,在广场舞活动区域内,音乐声清晰、集中地传达给舞者;而在区域外,音乐声被有效控制,避免了对周边居民的噪声污染。这是深圳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

深圳下足绣花功夫治理城市,更是运用科技创新优势,在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让市民在“更聪明”的城市中感受文明。

从“试试看”到“常常用”,深圳市民养成了“有事就找民意速办”新习惯。目前,“@深圳-民意速办”平台日均处理诉求约4万件,响应速度保持在分钟级,高效运转的背后,正是不断优化人工智能大模型、语义识别、知识图谱等新技术的组合,以智慧化手段实现群众和企业“少跑腿”“零跑动”。

“@深圳—民意速办”接线大厅,工作人员24小时受理各种民生诉求后,快速分拨到相关部门协同处理。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更多“智变”正在深圳发生。比如,深圳构建城市智能化空中救护平台,在塘朗山郊野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等地,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市民扫描附近急救点的二维码,即可一键呼叫装载着AED和急救包的无人机;打造公共智慧停车平台,全量接入全市9000多家经营性停车场、270多万个停车位,盘活资源解决停车难问题……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始终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主角。深圳坚持发动群众参与,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枢纽作用,广泛搭建便于群众参与的平台载体,发挥市民群众主体作用,让文明建设成为全体市民的“大合唱”,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站在新起点,深圳将着眼长效、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速奔跑的征程上,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吴德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恬 关炜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