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上9点15分许,新疆喀什徕宁机场,维吾尔族妈妈拜合提妮萨·麦麦提和丈夫带着出生仅22天的儿子马吉德平安落地。见到前来接机的深圳援疆支医队员焦洋和林彦青,夫妻俩满眼感激。
时间拨回2个月前,还在妈妈腹中的马吉德,被确诊为一种极端凶险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在深圳援疆支医队的支持协调下,通过宫内转运从喀什飞到万里之外的深圳。出生5天后,他便在深圳接受了心外科顶尖专家实施的高难度“大动脉调转术”,术后不到两周,顺利康复出院。
这场跨越万里的“生命接力”,为深圳援疆前后方医疗联动机制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一直以来,深圳结合受援地需求,深入推进医疗“组团式”援疆,先后选派53批、共579名医疗干部人才赴新疆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安排援疆资金支持当地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强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医院诊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机构运营效率、完善当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推进当地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改善,让边疆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生命健康更有“医”靠。
“一人援疆、全科援疆、全院援疆”
走进喀什市人民医院儿科诊疗中心,暖色调的候诊环境、充满童趣的空间布局,让人顿感温馨。在这里,患儿不仅可以一站式完成就诊、检查、输液等系列诊疗服务,还能在儿童关爱空间享受到深喀社工站提供的专业医疗社工服务。
约700多平方米的儿科诊疗中心于去年5月29日揭牌,由深圳援疆资金支持建设,对标深圳市儿童医院门诊标准,对原有的业务用房进行改建及扩建,能更规范和精准地诊治儿童各种疾病。
“喀什市人民医院儿科是深圳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定点帮扶的科室。深圳先后派出10多名儿科及新生儿专家到喀什市人民医院担任儿科主任,有力推动了该院儿科的发展。”挂职喀什市人民医院院长的焦洋,是来自深圳市儿童医院的援疆专家。
他告诉深圳特区报采访组,深圳医疗援疆一直大力提倡“一人援疆、全科援疆、全院援疆”。每位援疆医生充分了解所在前方医院科室的本地需求后,会积极联系后方的科室,在后方医院的整体支持下,把后方的资源带到前方,提升科室的医疗水平。小马吉德之所以能够通过宫内转运成功获得救治,得益于深圳前后方紧密高效的医疗机制。
“我们医院定点帮扶喀什市人民医院已经10 多年,新生儿科、儿科一直有对接,医疗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后方技术与临床经验可直接嫁接。”近日,在喀什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深圳特区报采访组见到了参与救治小马吉德的援疆医生林彦青。她说,喀什医院早产儿、超早产儿救治水平相对薄弱,希望能将自己后方科室的技术带过来,“喀什市人民医院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前后方医疗协作效率进一步提升,我来到这里,心里是稳的”。
6月26日晚,深圳援疆支医队员焦洋(左一)和林彦青(右一)到喀什徕宁机场,接小马吉德一家。
林彦青来自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已经从事新生儿重症监护工作 15 年,所在的新生儿科是国家重点专科,曾成功救治国内最小孕周、最低体重的超早产儿。
去年11月,她来到喀什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工作后发现,当地存在孕妇产检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自己接手高危儿时,根本不清楚孕期情况,需要从理念上与孕产妇反复。为此,半年多来,她针对高危儿在受援医院推进“孕期宣教-分娩干预-住院治疗-出院随访”全流程规范,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期待。”林彦青说,希望在现有医疗水平下,让早产或先天发育有缺陷的孩子,都能通过恰当的治疗拥有美好的未来,给每个家庭带去希望和美满。
据悉,今年深圳援疆的助力还助力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喀什地区第一家“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大大提升了喀什地区新生儿救助水平,为守护妇女儿童健康贡献力量。
跨越万里为边疆患者送光明
“非常感谢张医生,现在看东西非常清楚,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改善。”近日,深圳特区报采访组在喀什市人民医院眼科采访时,碰到前来复查的当地白内障患者帕提古丽·亚尼塔克。
深圳援疆医生张静为喀什白内障患者帕提古丽·亚尼塔克进行术后复查。
谈及2次白内障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和生活变化,帕提古丽·亚尼塔克激动地流下热泪,不停地向张静表示感谢,并向她送上了一面写着“光明使者 济世良医”的锦旗。这已经是张静援疆后得到的第10面锦旗。
受紫外线强、日照时间长的影响,新疆喀什白内障等眼疾高发。2023年以来,深圳援疆前指先后6次组织协调深圳市眼科医院、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等到喀什开展“喀什光明行”公益义诊,为逾千名当地群众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让他们重见光明。同时,深圳援疆还支持推动深圳市眼科医院与喀什市人民医院结对共建喀什市眼科中心,将以白内障手术为标志的手术技术落地喀什。
帕提古丽·亚尼塔克向张静医生送锦旗,表示感谢。
张静是深圳市眼科医院白内障科医生,2024年7月作为深圳医疗援疆专家到喀什市人民医院支援,助力该院眼专科学科建设。一年间,她累计完成眼科手术369台,其中白内障手术327台,为数百位边疆患者送去光明。她还作为助手,参与了“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老人的白内障复明手术。“把光明带到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作为医生最大的价值。”张静说。
近年来,深圳援疆进一步强化链接后方医疗资源,在喀什和塔县开展包括“喀什光明行”、免费先心病筛查和救治等在内的义诊活动,把深圳优秀的医疗理念、高水平的诊疗技术输送到受援地医院,有效提升了当地医院的基础建设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帕米尔高原上的“深圳医院”
正值夏季,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塔县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近段时间,因高原反应到医院吸氧的外地患者明显增多。看这里,每天晚上坐满了吸氧的游客。”近日,深圳特区报采访组在塔县人民医院采访时,跟随来自中国医学科学医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的援疆医生黄维超经过急诊区时,他抬手指向一间诊室说道。
塔县平均海拔达到4000米以上,去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根据国际研究数据,这种海拔区域的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可以达到15%以上,0.5%至1%或发展为危及生命的重症。”黄维超说,在人口基数庞大的情况下,病人数量还是很多的,塔县高原病的防治非常有必要。
在深圳援疆前指支持下,塔县建成了南疆首个高压氧舱高原病防治中心。目前,高压氧舱已经投入使用,可以同时容纳30位患者,为塔县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
塔县人民医院高原氧治疗中心。
黄维超到塔县人民医院支医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筹备医院心血管与高原医学科。“目前已经采购了相关医疗设备,新引进10余种防治药品,半年内开展了6项新技术,还选派了本地医生到阜外医院深圳医院进修学习。”黄维超表示,该学科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塔县人民医院在心血管病与高原病的综合诊治能力,能为塔县群众的生命健康以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一直以来,塔县人民医院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深圳医院”,这背后是深圳援疆15年来在医院基础设施、设备硬件、人才智力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不仅整体提升塔县医疗水平,结束了新疆海拔最高的高原县没有二甲医院的历史,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巴亚克·来尼江是塔县人民医院外科的一名住院医师,近一年来,在深圳援疆医生、塔县人民医院外科业务主任刘金煌手把手的耐心指导下,已经掌握了腹腔镜的阑尾切除手术、胆囊切除手术,技术进步非常大。
“非常感谢刘医生,他在手术台对每一处细节示范,让我对腹腔镜有了更深的领悟,术中指导培养了我的实操能力,也增强我的信心。”巴亚克·来尼江说。
据了解,2010年以来,深圳累计向塔县人民派出各类援疆医疗人才300余人次,并安排援疆医生担任院长一职,累计选派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次赴深圳交流学习。近年来,该医院学科建设了妇产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高原医学科和帕米尔国医馆等8个临床科室,五大救治中心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孕产妇死亡连续五年为零,医疗质量诊治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医、教、研、管得到全面发展。
图说:深圳援疆资金建设的塔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即将投入使用。深圳特区报记者 莫荣宝 摄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