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美水乡、硬核产业、双湾融合……“N面无锡”的N种“锡”引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宽
07-11 18:0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无锡如一幅绝美的江南水乡画卷。

无锡如一幅绝美的江南水乡画卷。在2025年总台蛇年春晚中,无锡分会场惊艳亮相,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极致的江南浪漫,也让无锡进一步出圈出彩。

这里有千年文脉,这里是百年工商重镇,这里水乡柔美,美轮美奂。这里产业硬核,经济发达。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媒体行走进无锡,进一步感受“N面无锡”的N种“锡”引力。

A、柔美水乡:流淌千年的古运河

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无锡,自古便是文化名城。从商周泰伯奔吴的故事到近代的工商业崛起,流淌千年的无锡古运河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

“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古运河为中轴、清名桥为核心,街区内文物遗址品类丰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涵盖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形态。2014年,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无锡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机遇,着力打好文商旅融合特色牌,大力开发运河文化的“世遗价值”,在全国打响“今夜梁宵”夜市一条街品牌,年均接待游客近3000 万人次。

2025年总台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主舞台便设立于此,以水为媒,在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中将江南水乡的精致次第呈现。

为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今年5月,无锡开发了今夜“梁”宵江南古运河水上行浸式夜游项目。从南禅寺/跨塘桥码头出发,以历史为轴,以运河为脉,穿越九大篇章,市民游客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穿越时空的“剧中人”——在一处处运河地标解锁无锡城的专属剧本,充分感受这座城千年文脉与百年工业文明。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条“行浸式”夜游航线带来的效应已然显现。游客停留时间预计延长至4-6小时,将显著提升餐饮、住宿、购物等夜间消费链价值。

B、产业重镇:工商文化源远流长

1895年无锡第一家民族资本工厂业勤纱厂诞生、工业总量1937年全国第三、江苏首个亿元乡—前洲乡、亿元村—西塘村相继在无锡诞生……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无锡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来到新时代,无锡依然是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达的产业高地,目前有民营企业规上7000多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5家,连续6年全省第一。

“我们将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深耕产业、育强企业。”在交流会上,无锡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无锡产业集群发展成效。2024年,全市“465”现代产业集群实现规模以上营业收入1.81万亿元,4个地标产业集群和6个优势产业集群规模均超千亿元,其中2个集群超3000亿元、5个集群超2000亿元;“5+X”未来产业总规模达1007亿元,氢能和储能、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商业航天等4个未来产业超百亿元。

以商业航天产业为例,无锡已经打造商业火箭、卫星研制到卫星数据应用的商业航天完整产业链。2024年规上企业43家,营收125.1亿元。此次无锡行中,大湾区媒体便集中走进深蓝航天总部暨液体火箭总装基地,近距离探访中国商业航天在可回收火箭领域的前沿进展。深蓝航天制造基地总经理张成聪介绍,深蓝航天总部暨液体火箭总装基地目前具备年产 10 发火箭整箭以及 100 台发动机的能力,达产后实现 29 亿营收规模,为无锡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能。

C、双湾融合:持续深化与大湾区协同合作

双湾共振,潮声不息。今年是无锡探索建设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的第四年。近年来,无锡紧扣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深化两地在产业、科创、人才等领域的协同合作,推动形成了“双湾联动、双向奔赴”的良好态势。

锡山区是无锡市的工业大区,去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排名无锡全市第一。在锡山区,有两家企业仅相距1公里,国宏工具从香港起家、来到无锡开拓市场,道同环境从无锡起步,正积极寻求在大湾区进行新的布局。他们恰好是无锡企业投身“双湾融合”的生动实践。

“我们是做废水资源化技术和水环境资源服务的,工业的基础是水和能源,无锡包括锡山区是重要的工业区,所以我们就在最靠近市场的地方起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道同环境成立于2017年3月,董事长卫旺介绍企业连年来发展神速,2018年产值还有3500万,随后连年翻番,截至2023年已经产值超5亿。企业目标是保持30%收入增长率,3年内实现十亿年营收。

立足无锡,企业同时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卫旺表示,企业今年和香港科技大学正式签署RAISe+环保项目合作协议,成为无锡市锡山区首个签约的“产学研1+计划”标杆。此次合作以“产业出题、企业命题、高校解题”的创新模式,围绕现代零碳水务领域打造“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平台。

“我们团队跑了很多次香港,一次次进行交流和推广项目。最终在答辩环节获得香港特区政府的认可,成功拿到了扶持经费。”卫旺表示,项目依托香港科技大学重金属污染防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光浩教授团队的技术优势,针对行业痛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零碳水务关键技术瓶颈,形成可产业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公里之外,国宏工具系统(无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董事长吴健新介绍,从父辈便在香港坚持制造业起家,2004年又将企业拓展到无锡。

“无锡是工商名城,坚守契约精神,很多事情都公开透明,非常值得点赞。”从大湾区到太湖湾,吴健新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规范的营商环境。 自成立以来,国宏工具致力做制造业当家的“中国精刀”,历经二十年的研发沉淀,助力无数用户实现高效生产和品质制造,成为高端硬质合金刀具民族品牌。

吴健新认为,同一种项目模式如果几十年不变,那肯定是会被淘汰的。面对新时代,国宏工具正积极布局,比如加快进入航天航空产业、汽车产业等。“制造业是不死的行业,找对发展路径,熬过去了总会有美好明天。”吴健新充满信心表示。

D、音乐之都:有望成为全球第七个“世界音乐之都”

无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音乐之都”,魏晋有吴歌,唐宋有歌舞音乐和词牌曲牌,明清也有戏曲及各类民族音乐流行。

无锡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二泉映月》是全球华人最熟知的乐曲之一,被美国“旅行者1号”探测器带向太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回荡在世界各地的大剧院、音乐厅。

近年来,无锡正在从“民乐之乡”走向“音乐之都”。无锡交响乐团的迅速壮大崛起正是其中的精彩写照。

自2023年6月18日成立至今,无锡交响乐团刚过了两周岁生日,他们坚持“专业化、年轻化、国际化”的建团思路,完成各类演出活动近百场。比如,在7月1日晚,央视播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 周年交响音乐会。联合演出的8个乐团单位,其中7个“国字头”,无锡交响乐团成为唯一地方乐团。

7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媒体无锡行走进无锡交响乐团,恰逢他们彩排时间。崔粲、郑晨宇、杨曦萍等来自大湾区的乐手也和媒体进行交流。演奏员崔粲来自广州,他表示,家乡广州特别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音乐,无锡在这方面跟广州非常相似。期待无锡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艺术碰撞。

如今的无锡,依托城市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正在全力打造并申报“世界音乐之都”称号,有望成为全球第七个“世界音乐之都”。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海蓉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