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喀同心谱新曲丨在塔克拉玛干森林掘宝 深圳中环油生态援疆把公益做出效益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松 吴亚男
07-07 11:2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塔克拉玛干,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也被探险家称为“死亡之海”。33万平方公里的沙海接近两个广东省的面积,玄奘西行至此,见“沙河阻远,鬼魅热风”;古丝绸之路上,无数的驼铃商队在此被沙暴吞没;楼兰、精绝的古老文明,更是被流沙永久封存……这里的每一粒沙,似乎都写着“生命禁区”的注脚。

带着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凶险遐想,深圳特区报采访组日前来到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新疆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看到的却是一片郁郁葱葱。“严防森林火灾,保护绿色家园”的告示牌,表明这里的生态已经彻底改变。深圳中环油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中环油”)生态援疆14年,已完成50万亩植树造林的同时,还化沙为宝,在生态修复、经济反哺、民生改善等方面实现多维效益,特别是其 “锁边——绿化——产业” 的三阶模式,为新疆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李铁(右三)向游客讲解治沙成效。深圳特区报记者 莫荣宝 摄

沙海请柬,麦盖提的“生态劫持”

2011年,中环油董事长李铁第一次到新疆,希望为他种植油料植物替代桉树的计划,找到更低的种植成本和更大面积的土地。

一下飞机,见有接机牌打着他姓名,李铁就跟人上了车。车行半路,李铁手机响了:“李总,你还没下飞机吗?”

“我已经在车上了啊。”

“但我们还在到达厅等你啊!”

开车人这才道出实情:“我们是麦盖提县的,之前没跟你联系过。得知你想来种树,我们就自己来接你了,麦盖提县最需要的就是树。”就这样,李铁被抢到了麦盖提县。

麦盖提县城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全县90%面积被沙漠覆盖,县城每年被沙漠侵蚀7米,生态形势严峻。

中环油很快拿下1200平方公里沙漠70年的使用权,先期投入2200万元,请来专家在沙漠进行了144组种植实验,但李铁后来发现研究的成果根本无法落地,“专家的方案‘面粉比面包贵’,结果是农民的土办法效率更高。”

经过1年多的试验,李铁和团队初步摸清方法:先在沙漠上修路,再用土办法从路边开始种树。油料植物虽然活下来了,但是零星结果没法形成工业原料,李铁就索性把这个商业项目变成了公益治沙。

防风固沙林已彻底改变麦盖提县的生态环境。深圳特区报记者 莫荣宝 摄

2013年,中环油承担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合作的绿色能源生态治理项目,在全县8万余人参与下进行春秋两季种树,年均治沙2个月。

每年光是提水和滴灌所用的电费就超过2400万元,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公司的股东很有意见,李铁也被传为不会赚钱的“反面教材”,“但股东来沙漠看了农民住在沙漠中的帐篷里、吃着干馕饼,没人再反对。”

如今,这片沙漠森林,已经成为了3046公里“塔克拉玛干锁边工程”中的亮眼一环。中环油打下的500多口井,修通的8纬11经19条公路,铺设的超过500公里的输电线路,还有种下的50万亩树,牢牢锁住了狂沙的咽喉。

防风固沙使塔克拉玛干沙漠变森林。深圳特区报记者 莫荣宝 摄

绿浪锁边,观景台的生命交响

汽车在深入沙漠的柏油路上飞驰,两旁的杨树长到了10多米高,已然成林。跟李铁干了14年的尼加提说,那时候进沙漠,七八公里路要开四五个小时,几个月就开坏了两台越野车,“现在,只需要5分钟。”

一只野鸡突然从挡风玻璃前飞越公路,李铁介绍,这片森林锁住了55公里风口,当地的沙尘天气从每年150天降至50天以下,降雨量从50毫米增至109毫米,沙漠边缘出现芦苇、野草等自然生长植物,土壤有机质化明显,部分区域已具备农耕潜力,还有野猪、黄羊、狐狸等野生动物也开始在这里安家,甚至有观测到野生骆驼,“我们曾经尝试养殖尼亚黑鸡,虽然被黄鼠狼捕食,但证明生态链已初步形成。”

车在防风固沙林观景台停下,李铁下车接待一个旅行团,20多人全是他从深圳请去的朋友。“我要去看看8年前我种的那棵树,今天我还要再种一棵。”游客杨先生说,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这里植树。

从观景台放眼望去,除了故意留下展示沙漠原貌的一个沙丘,所见之处都被绿树包裹,杨树林和沙枣树林一直铺展至天际线,一阵风从沙漠方向刮来,枝叶簌簌,绿海翻涌。

2023年6月,深圳交响乐团曾在这个观景台上举行了一场演奏会,也挥锹种下了一片“深圳交响乐团援疆林”。

观景台最前端的一根电杆上挂着一个机站,贴着深圳市电子行业协会的标签。李铁介绍,这是防风固沙林的生态守护智慧系统,“2023年,深圳市电子行业协会秘书长赵欣然一行前来参观,发现这边气候非常干燥,林区防火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援建了这套系统。”

在安装这套系统之前,李铁也意识到了森林防火的问题,但当时只能人力巡查,在巡查找到起火点后,再通知出动消防车,效率非常低。

这套生态守护智慧系统针对沙漠林场的特殊环境进行深度优化定制,由腾讯提供北斗定位技术,融合AI视频识别、语音语义分析、超高清实时监控与远程指挥调度等技术,除了森林防火,还具备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多种功能。通过无线宽带自组网,利用智能算法和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各功能模块无缝对接和协同工作,能够同时实时监测林场的生态环境,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分析土壤湿度和养分,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成为一个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生态守护中枢。

“现在有人在林场里点着一支烟,它都能迅速识别出来。这套系统,也是深圳援疆团队在生态保护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李铁说,这套系统还在进一步完善,“接下来我们准备配上消防无人机,实现实时发现实时灭火。”

金线未圆,闭循环的治沙执念

观景台中央摆着一排长桌,上面堆放着沙枣蜜、红枣酒、肉苁蓉草本运动饮料……20多个品种,琳琅满目。李铁走过去向游客们一一介绍每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功效,不少产品是从深圳引进的生产技术。

李铁心里一直憋着这股劲:一定要把公益做出效益。他认为,治沙造林仅靠不畏艰难、敢闯敢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走出一条“可持续治沙”之路,“林子基本长成后,我们就想怎么能让它创造价值,于是开始沙产业的探索,带领村民搞起了养殖业、种植业,我甚至想过建机场来发展沙漠旅游业。”

防风固沙生态林已带动当地1.3万贫困户脱贫,人均年收入增加超2万元,部分家庭子女正在内地上学,这10多年来还有30多名“沙漠宝宝”在这里诞生。

65岁的护林员阿布都莫明·依明一个孩子在江苏工作,一个孩子在北京上学,但他从2012年开始就没离开过这里,“当年如果再不种树,我的家就要被沙漠淹没了。现在不仅生活过好了,孩子们都去了大城市,而且中环油还给我们安装了净水器,让我们用上了自来水。”

50岁的努尔买买提·吾斯曼也是这里的护林员,以前他家里非常困难,妻子一场重病曾让他背下12万元的债务,“现在不仅债还清了,还自己建了新房子,一家人过得非常好。”

绿树长成了,农民富裕了,但李铁认为这依然离以沙治沙,以沙养林很遥远,“我想实现的,是一个经济效益的闭环。”

深圳特区报采访组与李铁(右一)一起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下两颗沙枣树。深圳特区报记者 莫荣宝 摄

化沙为宝,大棚中的绿色希望

边走边聊到了森林中央的深圳中环油办公区,李铁把记者带进了一个占地两亩的大棚。“3年前,我们开始利用沙来建造设施农业,经过反复试验和研发,已经初步取得成功。”李铁说,现在周边已经建了233个这样的沙漠大棚,“大棚里种植的蔬菜,主要是茄果类,还有鲜花,去年销售额达到了6100万元。我们的计划是扩展至1万个大棚。”

李铁认为,沙漠大棚的产量和利润率都非常高,进行大面积推广后,不仅完全可以反哺治沙造林护林,还能进一步提升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

“我一直坚持发展‘用得起的科技+卖得出去的产品’。这个棚里有31项专利,造价低,使用成本更低。”李铁指着棚里的设施设备一一介绍,“这是就地取材、以沙子为原材料之一建的被动式建筑墙,白天吸热、晚上放热,实现节电90%;这是利用沙子透水性设计的闭环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实现节水90%,节肥50%;这是臭氧发生机,用它替代化学农药,种植的蔬菜通过了欧盟200项农残检测,节省农药费用70%。”

李铁说,沙漠大棚种植的蔬菜主要出口到周边中亚国家,订单爆满。去年底,卡塔尔莫扎基金会得知消息后派人前来参观,当晚就签下合同,“现在,我们已经在卡塔尔建立了4个大棚进行试验并取得成功,准备建100个进行示范,之后再建1万个进行推广。”李铁透露,在卡塔尔的试验大棚成功后,阿联酋、沙特等海湾国家也伸来了橄榄枝寻求合作,“投入了14年,算是看到了希望。”

采访的最后,深圳特区报采访组与李铁一起,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边缘,种下了两棵沙枣树。这两棵树的位置,距离治沙前的沙漠边缘,已有足足21公里。

在小树苗前留下合影,然后击掌相庆。李铁说,他还将继续留在这片滚烫的沙漠里,在未来10年完成百万亩防风固沙林的建设,“我47岁来的,今年61岁了,在外头不管做什么事情,挣了花了也就没了,这个事我感觉就是我做的最有意思的事。”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松 吴亚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