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用40多年时间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今天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深圳40多年的改革史、奋斗史已经不太熟悉了,所以我想着要以画传的形式,将深圳的发展故事记录下来,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深圳。
——《深圳画传》出品人巫马秋君
《深圳画传》书影。
这本书从2019年开始到现在,一共足足打磨了5年多。这套书对文字的要求很高,因为是画传,要求文字精练传神,我们找了好几个作者,三易其稿才成。 连环画被称为小人书,但它并不是小儿科,能画连环画的画家并不多,我们一共找了20多个有名的老画家来参与这一场集体创作。
最开始采用的是线装体,整体显得古典又雅致。但后来我们又觉得这种风格跟深圳的整体气质并不符合。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套书的样式,是我们找到韩家英老师设计的,庄重而大气。 我们做的是中英文对照,希望这本画册能让更多外国人了解深圳的发展史,帮助深圳更好地走向世界。我们找到了外交部门,他们推荐了一个不错的翻译团队,可以说,这本书的翻译是非常扎实过硬的。
“这可能是全国首部城市画传。7月12日,我们准备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一个新书首发式。”在位于福田区的京基滨河时代大厦39楼一间办公室里,巫马秋君一边泡茶一边对记者说。窗外是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远处是香港的山峦——40多年前,这里是由村庄、河流、农田等构成的农耕时代的景象。
她所说的“城市画传”,是一套名为《深圳画传》的连环画,刚刚由深圳出版社出版。画传分上中下三册,涵盖深圳的人文、地理、民俗、改革创新、知名企业成长史等,邀请一批上海知名连环画家绘画,并进行中英文对照。一个生活在深圳的上海人,是怎么想到要为深圳立一部画传的呢?
“我是上海人,也是深圳人。”巫马秋君笑着说。
“20多年前,我到香港转机去法国,曾路过深圳”
巫马秋君是地道的上海人,一个典型的上海土著。祖上经商致富后,开始重视对子弟的文化教育。
“上海古籍书店听说过吧?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上海最早的专业书店,是沪上爱书人、特别是喜欢传统文化人的心头好。我爷爷是它的创始人之一。我父亲在中华印刷厂工作,母亲在上海新闻出版局工作。他们的工作都与书有关。我小时候和爷爷在一起比较多,经常在古籍书店玩。我从小喜欢看书,跟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说到这里,她看出了记者的疑惑,补充说,“我跟奶奶姓,我姓巫马,名秋君,很多人会把我的姓氏搞错,以为我姓巫,起了一个四字的名字。其实不是的,巫马是一个复姓。我是中秋节生的,我爷爷希望我像君子兰一样,所以就给我起名巫马秋君。”
记者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巫马姓是中国传统复姓之一,源于周代官职“巫马”,负责养马及治疗马疾,后裔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巫马施(字子期)曾任单父宰,以勤政廉洁著称,为该姓氏代表人物。
高考时,巫马秋君本打算报考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但家里人觉得一个女孩子成天跟土木建筑打交道不好,因为她喜欢艺术,于是让她去法国留学,学艺术。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艺术哲学系毕业后,她又先后迷上了哲学、考古学和人类学。
“我父亲听后差点气得吐血,他希望我去学习工商管理,这样我回国之后可以帮他管理他的公司还有工厂。我父亲觉得一个女孩子在埃及那种地方考古太危险了,在种种压力之下,我最后还是回国了。”
2016年,巫马秋君选择来深圳创业。
“我和家人讲我想去深圳创业发展,他们说你在深圳一个人也不认识怎么创业。但是我觉得没有家人的地方才更适合创业。”
“20多年前,我到香港转机去法国路过深圳,那时候深圳在我的记忆里还谈不上繁荣,跟今天完全没法比。但等我2016年再来的时候,发现深圳已翻天覆地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了,我开始热爱深圳了。”
在深圳,她开了一家深圳大可堂普洱茶馆。“大可堂”品牌是在上海发展起来的海派文化代表,大可堂普洱茶馆在茶界是个传奇,而连环画出版业务则比普洱茶馆更早闻名于业界,深圳这家店是大可堂走出上海的第一家店。
上海有许多出色的连环画家,
想把这种文化产品带给深圳
巫马秋君说她有两大爱好,一是赛车,二是品茶。“我喜欢喝茶,喜欢慵懒地坐在大沙发上,听着音乐,看看书,品品茶。喝茶这种习惯天生与读书分不开,所以2017年底的时候,我初步有了为深圳出一本连环画传的想法。”
为什么想到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呢?巫马秋君说,因为上海有许多出色的连环画家,他们此前在上海就出过很多具有影响力的连环画册,她想把这种文化产品带给深圳。
世界上早期的连环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如埃及的《名王功迹》(雕刻)、《死者之书》(绘画)等。中国战国时代的铜器画已有记载攻战事迹的连环画。在西汉墓的壁画中有表现完整故事的连环画,如洛阳汉墓壁画《二桃杀三士》。南北朝和隋唐时代,敦煌等地的石窟壁画,使连环画的形式发展得丰富多彩。到明清时代,随着木版印刷的发展,连环画通过木刻印刷出版,或上图下说,或左图右文,更接近今天的连环画。
连环画在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画种,则是在近代的上海。20世纪初叶,在上海形成并开始广泛流传的通俗图画读物始称连环画,俗称“小人书”。1925年至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岳飞传》等连环画书。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国际化都市,科技、文化领先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大量报刊书籍在出版过程中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配上诸多插图,连载多便成为连续故事画。仅1952年至1953年上海出版连环画222种,单本最大印数高达20多万册。
“现在许多连环画家都超过70岁了,我请他们帮我绘制《深圳画传》,一是借此向他们致以敬意,二是抢时间,跟时间赛跑,因为可能过几年他们就画不动了。” 巫马秋君说。
“敢为天下先,是深圳的文化基因”
但是要推出这样一部“前无古人”的城市画传,并不容易。
“我们是冲着打造精品的念头去的,每个细节都力求做得正好,所以这本书从2019年开始到现在,足足打磨了5年多。”巫马秋君说,“这套书对文字的要求很高,因为是画传,要求文字精练传神,我们找了好几个作者,三易其稿才成。”
“同步我们就开始联系画家,连环画被称为小人书,但它并不是小儿科,能画连环画的画家并不多,好在我们家在这个圈子里的人脉还比较广,我们一共找了20多个有名的老画家来参与这一场集体创作。” 巫马秋君说。
因为编写过程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文字内容出现过多次调整,相应的绘画也只能随之而变。巫马秋君回忆,“画家画一幅画要花好几天时间,凡是画好不能用的,我们都会给画家同样报酬,不能让人家当杨白劳啊,那些废画我装满了好几个箱子,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纪念。”
柏年书局联合创始人、《深圳画传》主创之一孙涵对记者说,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颇费周章,“最开始采用的是线装体,就像古代的线装书一样,整体显得古典又雅致。但后来我们又觉得这种风格跟深圳的整体气质并不符合,因为深圳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所以我们后来找到了韩家英老师,请他重新设计。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套书的样式,就是韩老师设计的,庄重而大气。”
韩家英是中国平面设计界的知名人物。他是韩家英设计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的成员。韩家英曾在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创新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同时也是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的学术委员。曾荣获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金奖、新周刊“中国最具号召力设计师”,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多件作品收藏于英国、法国、德国、丹麦、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的文化中心及艺术机构。
“印刷,我们找的雅昌,用的纸也很讲究。还要说到翻译,我们做的是中英文对照,希望这本画册能让更多外国人了解深圳的发展史,帮助深圳更好地走向世界,如何更精准地翻译,更好地体现信、达、雅是个问题。”孙涵说,英语依靠重音交替形成节奏,汉语则注重平仄声调的搭配。某种程度上来说,英汉音韵和节奏差异的根源在于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为了保持结构严谨,英语句子重视形合可能会牺牲音韵和节奏,而汉语重视意合,句子的音韵节奏显得更为重要。翻译时,译者单从语义上正确翻译原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到音韵和节奏的传达。
孙涵说,“我们找到了外文局,外文局推荐了一家专业翻译机构,使用的是母语级别的翻译。可以说,这本书的翻译是非常扎实过硬的。”
巫马秋君说,她曾立下了“画传不成,誓不食荦”的誓言,如今,画传已成,她可以犒劳一下自己了。她说,这套画传是上海海派连环画技艺与深圳创新装帧的一次完美组合,是传统与时代的一次碰撞,“我觉得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幅深圳的‘清明上河图’”。
从蛇口响起“开山第一炮”,到率先打破“铁饭碗”;从全国土地拍卖第一槌落下,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亮相,震动举国上下;从率先取消粮票、放开物价,到第一只股票的诞生……本套画传中,这一个个关键性的历史刻度,好比一个个蒙太奇镜头,记录了一部改革开放史的波澜壮阔。
“画传用400多幅图画,回答了一个命题:敢为天下先,就是深圳的文化基因。”巫马秋君对记者说。
“深圳是一座有未来感的城市”
第35届香港书展将于2025年7月16日至22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届香港书展以“饮食文化·未来生活”为年度主题,场内场外举办超过620项文化活动,涵盖作家讲座、新书推介会及多元文化活动,推广阅读文化。
巫马秋君透露,他们会参与本届香港书展,但《深圳画传》暂时不会在书展上亮相。不过,接下来他们将会和香港一家中文杂志合作,推出系列活动,让更多人认识深圳、了解深圳。
她还透露,围绕《深圳画传》,他们将推出更多的周边产品,如文化衫、扑克牌等,“为了庆祝《深圳画传》上市发行,我们推出了特别定制款《深圳画传》连环画扑克牌,前1000名读者赠送。扑克牌精选书中50多幅画面高清印刷,铁盒包装,很有艺术感。”
她说,《深圳画传》是写给未来的历史底稿。“那么未来呢,还会有哪些与出版有关的计划?”记者问。
巫马秋君说,她的一项策划是出一本与潮汕人有关的书。
她说,自己在深圳接触了不少潮汕人,被这样一个群体所折服。在潮汕地区生活的潮汕人有1000多万,在潮汕以外的国内约有1000多万人,据说仅深圳就有400万潮汕人,海外则也有1000多万潮汕人,可以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钱赚的地方就有潮商。为什么潮汕会有这么多大老板?为什么潮商经久不衰?潮汕人究竟有哪些软实力促使这一奇迹发生?我想通过画传的形式,来回答一下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
编辑 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