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渔一社康中心的中医诊室,副主任中医师张雪琴佩戴在胸前的党员党徽熠熠生辉。这位有着15年党龄的医生,用扎根基层8年的坚守,诠释着党员医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社区居民为张雪琴医生(右一)送来锦旗
从三甲医院到社区诊室
一场“向民而行”的转型
2017年,张雪琴告别了工作6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选择扎根南山区基层医疗。“当时爱人工作调动,孩子要上学,来社康离群众近,更是件好事。”回忆起当年的选择,她眼中满是笃定。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时,张雪琴深耕中医颈肩腰腿痛专科,是康复理疗领域的骨干。但社康的工作版图远比她想象的更广阔:从几个月大的婴儿到百岁老人,从内外杂症到妇科、儿科常见病,再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都需要医生统筹施治。“在医院是‘专才’,到社康得做‘全才’。”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2022年她主动报名参加全科系统培训,在罗湖区中医院进修中医全科知识,最终加注中医全科执业范围,完成了从“中医师”到“全科中医师”的蜕变。
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是能力的拓展,更有独特的职业获得感。“在三甲医院,患者多是冲着‘专科’来。但在社康,我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他们的健康全生命周期都需要守护。”张雪琴笑着说。
党员党徽在身责任在心
双重身份的双重担当
“戴党员党徽坐诊,对我是约束,更是动力。”作为一名老党员,张雪琴始终以“亮身份、亮责任、亮承诺”要求自己。在她看来,党员医生的“双重身份”意味着双重担当:既要用精湛医术解除患者病痛,更要心系群众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去年夏天,一位外卖小哥捂着腰冲进社康,因突发腰扭伤无法工作。了解到他孤身在深、未办社保,张雪琴立刻牵头为小哥建立家庭病床,带着团队上门针灸、送药,同时为他申请了“民生微实事”项目经费。两周后小哥便重返岗位,并节省了近千元治疗费用。
“中医讲究‘治未病’,党员医生更要‘治心病’,让群众花小钱、看好病,才是真的为人民服务。”在社康,张雪琴也常为异地就医的“候鸟老人”奔走。这些老人大多在深无医保,她便手把手教他们操作进行异地医保认证,开药时也尽量用最便宜的中药解决难题。有位天津来的老人,多年的糖尿病让他身患十余种并发症,皮肤发热,彻夜难眠。张雪琴仅用1.2元的草药,三天就让他睡上了安稳觉。
张雪琴医生为居民看诊
守正创新
让传统中医在基层焕发新生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是张雪琴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融合多家名中医特色疗法的医者,她始终致力于将传统智慧与现代需求有机融合。
在她的诊室里,既有“世家良方”,也有与时俱进的“新疗法”:为小儿推拿时,她会结合现代解剖学调整手法;在面部中药贴敷过程中,通过石膏导热促进中药细粉吸收,达到美白淡斑祛痘消炎目的;治疗脂溢性脱发,她率先采用头皮微针结合药物导入技术;面对失眠焦虑患者,她在中药调理基础上引入经颅磁治疗仪。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故事。患者曾必须依靠3片艾司唑仑才能入睡,瘦了10公斤,连就诊都需家人陪同。张雪琴没有急于用药,而是先为其调脾胃:“饭都吃不下,再好的药也吸收不了。”一周后患者食欲恢复,她再慢慢用中药替代西药,两个月后患者药量减至半片,还笑着说“想试试全停”。“中医讲‘整体调理’,作为党员医生更要‘身心同调’,让患者既康复身体,又重拾生活信心。”张雪琴说。
据了解,针对日益凸显的居民睡眠与心理健康需求,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在田厦和渔一社康中心开设了首批睡眠心理门诊。张雪琴介绍:“渔一社康以中药内服、针刺调神等中医诊疗为主导,有效融合星状神经节照射、经颅磁刺激等西医疗法及心理干预。”她强调中西医协同的诊疗优势:“西医可以快速缓解急性症状;中医则通过整体辨证改善睡眠核心问题,调理体质失衡,实现‘未病先防’。”该门诊至今已服务逾千名患者。
寄语后辈
做经得起群众检验的党员医者
从部队医院到社区诊室,15年党龄与15年临床经验交织,让张雪琴对“医者”与“党员”的身份有了更深理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每周的政治学习教会我‘纪律如铁’;在基层,群众的笑脸教会我‘初心如磐’。”她连年被评为“医德医风优秀医师”,诊室墙上挂满的锦旗,正是居民对她的最高褒奖。
面对年轻的党员医务工作者,她常说:“把个人利益放轻些,把群众需求看重些。”在她看来,党员医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藏在为患者多解释一句病情里,藏在帮老人节省几元药费里,藏在为疑难杂症熬红的眼眶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为他们做了什么,他们都记在心里。”
如今,张雪琴依旧每天穿梭在诊室与理疗区之间,看诊、针灸、带教年轻医生,一刻不停连轴转。有患者问她累不累,她看着诊室外等候的人群说:“这么多街坊需要我,哪能停下来歇着。”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到基层社康,从专科骨干到全科医师,张雪琴用15年党龄书写忠诚,用15年医术守护健康。在南山区基层医疗的版图上,她就像一颗螺丝钉,扎根群众之中,用初心与坚守,成为南山基层医疗最温暖的注脚。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9月5日,作家易中天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发文,希望网友帮忙寻找两个曾在地铁上读书的男孩。他想请他们看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并参加电影的首映式,而其中一位小男孩就来自深圳。万能的鹏友们,如果你们认识这位2023年3月16日在深圳地铁5号线读《曹操》的小男孩,就快来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的线索吧!提供有效线索的鹏友将获得读特新闻送出的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一份哦! 【本期话题】#帮易中天寻找深圳小孩哥#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关于在深圳地铁读《曹操》的小男孩的线索,核实有效即可获得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一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将通过短信形式收集您的领奖信息,请注意查收。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学生基础,老师就不基础。你有没有遇到印象特别深刻的老师?他可能是自习课时在窗外悄悄探头的“巡逻兵”,可能是理化课上大显身手的“发明家”,可能是地理课上徒手画地图的“写实派画家”…… 即日起至9月8日中午12时,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分享你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有趣或难忘的事,就有机会赢取深圳礼盒、美团骑行卡、帆书月卡等好礼! 【本期话题】#我那“不基础”的老师# 【活动礼品】深圳礼盒、美团骑行周卡、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9月8日中午12时 【征集主题】(二选一) ①我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②老师我想对你说 【发布形式】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竖屏拍摄更佳,时长30秒以内。 【参与方式】活动时间内带话题#我那“不基础”的老师# 发布视频动态,经评选后即可获得大奖。
你试过这样漫游深圳吗?不用挤地铁赶时间,不用纠结在哪里停车,一辆单车就能载着你钻进深圳的街巷与绿道里~读特新闻联合美团.带你解锁一场特别的深圳骑行漫游季,即日起至9月11日,来读特客户端就能参与大转盘抽奖得【美团骑行卡周卡】福利! 活动奖品: 一等奖 美团骑行周卡1张 二等奖 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三等奖 读特积分50 活动规则: 1、每个账号每天免费抽3次; 2、免费机会用完后,消耗50积分获得5次抽奖机会; 3、中奖后请准确填写联系方式,我们将把兑换方式和兑换码以短信形式发送至您手机,请注意查收; 4、骑行卡兑换码有效期至9月26日,请及时兑换,逾期无效,视为放弃并不予补发;兑换后7日内可不限次数畅骑,每单60分钟内免费,超时需另行支付差额; 5、一个兑换码只能兑换一张VIP卡,重复兑换将导致兑换码失效; 6、若因您个人信息填写失误,导致您未能收到短信的将不予重发。
00:49
探访“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一一南山科技园 中摄在线(记者 黄建华)图为2025年9月6日拍摄于南山科技园,该科技园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被誉为“中国硅谷”。初期11.5平方公里,现扩展至超400万平方米,涵盖研发、商务及配套服务。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核心,形成世界级技术创新高地。成为科技部六大“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之一。 先后有华为、腾讯、中兴等企业陆续入驻,总部大楼相继建成。及其新增金地威新中心、汉京金融中心等甲级办公楼,产业空间持续升级。 以不足深圳0.6%的面积创造全市11%的GDP,单位面积产值全国第一。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荣誉。2024年南山区GDP突破9000亿元,科技园为核心引擎。#读特小记者#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