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养老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自我价值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南山区民政局以民政部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为契机,充分运用低龄老人资源丰富、老年社会组织活跃的区域优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发挥区级统筹协调作用,构建区、街道、社区、小区纵向联动机制,实现八个街道的横向联通,推动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全网络覆盖,搭建起一纵八横蜂窝网格式的互助养老体系,实现南山区互助养老服务有清单、执行有队伍、组织有管理、成效有监督、激励可持续。一场以“低龄助高龄”为特色的养老实践正在这片热土上生动演绎,为老有所为提供了新的实践范例。
需求导向:精准施策解难题
走进蛇口街道,东西片区呈现截然不同的养老景象:东边深圳湾片区的老人们渴望精神陪伴,西边老旧小区的长者则急需生活帮扶。这种差异化需求催生了“1+1+N”创新模式——以社区党委为引领,专业机构为枢纽,汇聚物业、志愿者等N方力量,在12个小区建立长者服务点,打造“一刻钟养老圈”。
蛇口街道海昌社区海尚国际小区的蔡华文今年62岁,是小区老伙伴志愿者队的负责人。他和16名老年志愿者一起,协助本小区养老服务点的机构人员开展康乐服务,还陪着机构人员挨家挨户建立养老档案。这种“专业机构+银龄志愿者”的搭配,既保证了服务的专业性,又增添了邻里的温情。蛇口街道的实践证明:养老服务就是要沉到基层才能触及老人的需要。
蛇口街道海昌社区海尚国际小区长者服务点在为老人服务
社区创新:百花齐放显特色
各社区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互助路径。
在招商街道文竹园社区,党委书记刘岚光提前十年布局社区养老,构建起“专业机构+全民参与”的服务网络。楼栋长团队十年如一日关照一位香港户籍独居老人,直到老人安详离世;社区志愿者坚持将中风居民从六楼抬下晒太阳,这一抬又是整整十多年。“我们不仅要解决老人的生活需求,更要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刘岚光如是说。
招商街道文竹园社区志愿者上门探访特殊老人
粤海街道蔚蓝海岸社区则走出了一条“老中青三代共助”的特色之路。社区党委书记曾晨月以长者助餐点为纽带,组建起由老年志愿者分餐、中年志愿者登记、学生志愿者送餐的服务链条。每周一、三、五,午餐合唱团的歌声都会准时在助餐点响起,老人们一边做健脑操,一边唱红歌,其乐融融。“助餐不仅要解决吃饭问题,更要搭建社交平台。”曾晨月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粤海街道蔚蓝海岸社区志愿者在教老人做健脑操
桃源街道龙联社区的“退休不退群”机制别具一格。社区通过微信群引导退休人员加入志愿服务,72名低龄老人组成的“60助80”队伍,通过“微笑行动”守护着高龄邻居。每天老人们在群里发送“微笑表情”报平安,若有异常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社区自主建设的“健康驿站”更是成为老人们的第二个家,日均服务达60余人次。
桃源街道龙联社区的老人安全守护:“微笑行动”打卡
能人带动:银龄力量绽光芒
在这些温暖故事的背后,是一批“银发先锋”的默默付出。
蛇口街道深圳湾社区鸿威海怡湾小区党支部书记阮湘雄,将老年自发活动团体转化为“快乐家园”志愿队,让长者服务点从早到晚洋溢着欢声笑语;招商街道花果山社区的方定顺,将社区助老从1.0做以5.0,让互助养老深入人心;南山街道荔湾社区老年书画队负责人贺湛晶,带领队员结对帮扶,孵化出多支特色助老团队;南头街道马家龙社区的李崇芝,把邻里互助升级为专业服务,让特殊老人获得持续关爱。
这些带头人如同星星之火,在政府引导下形成燎原之势。他们用行动证明:低龄老人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银领互助的重要力量。
协同共治:多元参与筑生态
南山区的互助养老实践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合力: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物业企业腾出服务场地,学校学生加入送餐队伍,爱心企业提供资源支持。从适老化改造到“六助”服务,从紧急呼叫系统到认知症照护,多元主体的参与让互助养老更具可持续性。“互助养老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南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个年轻城区,7%的老龄化率既是挑战,更是探索养老新模式的机遇。
南山区适老化改造上门调研
温暖城市的养老答卷
2025年5月,民政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南山区民政局将紧紧围绕《意见》精神,不断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丰富互助养老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保障,多维度破解养老难题,让互助精神融入城市血脉,让“老有颐养”从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温暖现实。
招商街道花果山社区志愿为老人制作伴手礼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温静 审读 甘霖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闻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