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非洲赤道几内亚巴塔总医院,一场与死神的“战斗”刚结束。当2岁的卡米拉在病床上睁开眼,虚弱地喊出“妈妈”时,她的救命恩人——中国医生刘慧娟长舒一口气,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这位来自深圳市儿童医院的90后妈妈,此刻想起了万里之外5岁的女儿。而在病床前不停祈祷的非洲母亲,紧紧攥住她的白大褂,反复用西班牙语喊着,“谢谢!谢谢中国朋友!”
在漏雨的医院里,她建起“生命前哨”
出发前,刘慧娟已经对当地的医疗状况有所了解。但是当她第一次踏进赤道几内亚规模最大的公立医院巴塔总医院时,还是大吃一惊:雨季的雨水从破洞屋顶倾泻而下,在儿科病房积成水洼;锈迹斑斑的铁床上,一个个发着高烧的孩子躺在海绵已经爆出的床垫上;护士台唯一的免洗消毒液已见底,疟疾血涂片镜检室外排着长队;口罩更是“奢侈品”,每位医生每周只能领3个……
刘慧娟没有被艰苦的环境吓倒。她打开自己的诊疗箱,将血糖仪、脉氧仪、儿童血压计和输液泵分发到各病房,并贴上西班牙语标签和使用说明,“设备共享!”当指尖脉氧仪首次发出“嘀嘀”声,当地护士们惊呼不已,“原来血氧测量就这么简单直接!”。
与死神竞速:从疟疾手中夺回生命
“快去叫中国的拉拉(刘慧娟西语名字),这里有个孩子需要她。”6月20日清晨,一名浑身滚烫、陷入昏迷的2岁小女孩被紧急送来巴塔总医院急诊科。护士意识到情况不妙,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刘慧娟医生。
刘慧娟医生正在给非洲患者看诊。
当刘慧娟冒雨赶到急诊科时,这名小女孩已经气若游丝、脉搏细速,额头滚烫却手指冰冷。这是典型的休克。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刘医生迅速判断出,这时一个典型的重症疟疾病例。但为了确诊,还需要做血涂片检查。但是,血涂片结果需要30分钟,而此刻,小卡米拉已经命悬一线,死神的阴影正悄然逼近。
刘慧娟当机立断,立即联系队友送来疟疾快速检测试剂盒。仅仅10分钟,试剂条上浮现出两道刺眼的红杠。阳性结果无疑!刘慧娟立即启动重症疟疾救治流程,将特效药青蒿琥酯注射液和其他抗休克药物迅速推注入患儿血管。不久,卡米拉的体温逐渐下降,四肢回暖,慢慢苏醒过来,虚弱地叫出了“妈妈”,并轻轻握住了刘医生的手。
此刻,化验室的血涂片报告结果也出来了:“疟原虫密度4+”,这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疟疾感染程度。血红蛋白仅2.9g/dL,这只有正常孩子标准值的1/4。看到这个结果,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这是一场与死神的惊心动魄的较量,刘慧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果敢的决策,在最后一刻将卡米拉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
在这漫长的19个月援非历程中,刘慧娟医生如同黑暗中的烛光,累计成功救治了超过200名重症疟疾患儿,为无数濒临破碎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她的身影穿梭在病房之间,她的双手温暖了无数孩子的身体和心灵。
疟疾防治:打破 “宿命”的坚冰
赤道新几内亚偏远农村疟疾感染率高达 60%以上,但村民们认知不足,常把孩子高热抽搐误认为“中邪”。一名当地村长曾无奈地表示:“几乎家家都有孩子死于疟疾,这是命!”
刘慧娟不愿服输。她和队长积极拟定疟疾防治策略,通过援非医疗队联合赤道新几内亚卫生部发起“村镇疟疾防治计划”,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金支持。之后,她积极投身其中,承担起健康教育、诊疗和早期干预任务。她顶着烈日,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和当地医护一起走进村庄,为村民抽血检查、发药治疗,发放蚊帐和杀虫剂,耐心讲解预防和治疗方法。在一周的现场干预工作中,她和队友们一共筛查、诊治了 500 多位村民,其中多数是孩子。在他们回访这些村庄时,发现疟疾患病率显著下降。
夕阳下,医疗车启动,几个曾被疟疾折磨的孩子举着疟疾宣传海报追着车跑,活力满满如同欢快的小鹿。那一刻,刘慧娟深知,所谓的宿命,只是因为不敢想、不愿做、没坚持。而她的努力,正一步步打破疟疾 “宿命”,为当地孩子们带去生的希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