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针对老年群体的金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让许多老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面临严重威胁。为了帮助老年朋友们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我们通过以下几个典型案例,为大家揭示诈骗分子的常见套路。
1
案例一:“高收益产品”陷阱
2月10日,老年客户李某急匆匆地来到银行,要求查询其名下金融资产,并拿出手机打开一个名为“夕阳红”的APP,坚持要银行工作人员将其资产信息上传到该APP上。客户经理凭借职业敏感,怀疑李叔叔遭遇了电信诈骗,经与柜台工作人员核实,联系反诈中心民警后确认,该APP正是诈骗软件。其通常以短期高频收益为诱饵吸引参与者,且APP随时可能崩盘。但李叔叔起初坚信自己不会受骗,对银行员工的劝说不予理睬。工作人员和民警通过讲解防范电信诈骗知识,列举类似案例,最终让李叔叔意识到自己被骗。原来,李叔叔是通过微信群了解到该APP上的理财产品,被其高利率、短周期所吸引。
2
案例二:保健品诈骗
经了解,崔某通过网络弹窗加入了“八段锦教学群”,群内有位“中医名家”在线宣讲保健知识并销售保健品。经过数月 “学习”,崔某对“中医名家”推荐的保健品深信不疑,尽管价格昂贵,仍决定购买几个疗程。此类案例中,诈骗分子常利用老年人关注健康的心理,打着“中医名家”“专家义诊”等旗号,销售高价保健品,实则这些产品可能并无宣传的神奇功效,甚至存在质量问题。
3
案例三:迷信诈骗
退休的王阿姨在网上学习投资课程时,加入了多个“大师”交流群。其中一位自称“大师”徒弟的人,得知王阿姨女儿投资不顺后,主动为其“卜卦”,并声称王阿姨女儿年底有血光之灾,需花20万元请“大师”作法消灾。王阿姨信以为真,匆忙前往银行准备汇款。此类诈骗是典型的“迷信诈骗”套路,主要针对中老年群体,利用他们关心家人、容易轻信迷信话术的特点实施诈骗。
4
案例四:旅游诈骗
去年,家住上海的赵大爷等一众老人,被一场看似正规的“养老金融”宣讲会吸引。一家自称在多地拥有养老旅游基地、酒店和度假别墅项目的公司,通过旅游宣讲会和口口相传的方式,向老人们推销“旅居预付卡”和“养老公寓”等理财产品。他们承诺,老人们不仅能获取高额利息,还能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旅游服务。公司宣称这些项目有国家政策支持,安全可靠,且回报率远高于银行存款。赵大爷等几十位老人心动不已,纷纷拿出自己的养老积蓄投入其中。经调查,该公司未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许可,以提供养老公寓、旅居基地为噱头,针对老年投资人推出这类产品,实则是利用老年人对资金安全和养老保障的需求,设下庞氏骗局。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众多老人的养老钱血本无归。
老年朋友们在面对各种金融诱惑和可疑情况时,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贪心、不轻信、不汇款。遇到涉及资金往来的事项,务必与家人核实,或者咨询银行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等专业人士的意见。同时,多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知识,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守护好自己的养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