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作为深圳工业企业和外来人员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观澜街道十年砥砺奋进,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仅完成了从传统工业重镇到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活力新城”的华丽转型,更以党建为“绣花针”,串起城市高质量发展“千条线”,交出了一份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答卷”。
大富社区“邻里帮”微空间被评为龙华区五星级“亲邻之家”。
礼赞七一,逐梦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观澜街道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保障。
“精治街区+红色网格”改革升级 绘就基层治理现代化新图景
观澜街道地处深圳北部,被誉为“深圳北大门”,其面积约34.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4.3万,非户籍人口占比超过96%,基层管理、居民服务任务艰巨。
面对这一挑战,观澜街道启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深化探索“定格化服务”,将下辖10个社区共划分成60个街区、304个网格、840个楼栋格,构建起了“街道-社区-街区-网格-楼栋格-楼栋”的治理体系。通过精细分格、直达楼栋,全员入格、责任到人,逐步实现“人在格中走,情在格中知,事在格中办”,切实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为把社区党委进一步做实、做硬、做强,观澜还同步打造“精治街区+红色网格”治理体系。社区大网格作为“治理大单元”,若干街区作为“治理中单元”,红色网格作为“治理微单元”,在街区和红色网格的融合联动下,街道将基层治理做精做细,形成了“全覆盖、精细化、长效化”的治理格局。
通过组建街区理事会,实现多元共治。街道落实“七步议事”工作法,鼓励党员、居民、商户、志愿者、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街区议事,陆续打造了“共治街区”“民情小店”“治理红黑榜”等一批“微治理”典范,组建了“578(我去帮)服务队”“楼道红马甲志愿服务队”等60余支志愿队伍参与街区治理。
以“一张网”统揽各类事务,高效化解纠纷矛盾。街道还建立了群众诉求ABCD分级分类处置机制,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阵地前移,推动“三调合一”,形成“发现-受理-化解-确认-反馈”全闭环,实现96%以上矛盾纠纷就地解决,做到“小事不出街区,大事不出社区”。
经过多年实践,观澜“精治街区+红色网格”改革走出了一条社会治理新路子,为推进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观澜方案,更被列为深圳市第三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经验推广项目。
大党委统领四联共建
释放全域联动“乘数效应”
“谢谢叔叔对我的关心关爱,帮我修好上学的路,解决学校上厕所的问题。”不久前,党员干部马德伟收到一封来自结对户家中小朋友的感谢信。
原来,在今年3月,马德伟与结对户邓氏拉家常中了解到,家中孩子从小患有脊髓性肌萎缩,日常需乘坐轮椅,但前往学校的路面有多处坑洼,对孩子出行造成影响,且学校厕所为蹲厕,使用起来也十分不便。为此,马德伟立即协调相关部门迅速对桂花小学路段路面进行修复平整,并与桂花小学进行协调,建起了一间无障碍卫生间,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
这一党员干部主动与群众“交朋友”、帮群众“解难题”的做法,成为观澜街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员干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的生动诠释。
据介绍,自观澜街道“四个万家”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活动开展以来,街道226名机关党员、10个区直单位294名党员共结对共建1302户群众,形成“群众点单、入户党员派单、社区接单”的服务模式,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门,深入群众家中,完成了全覆盖走访。截至目前,共收集群众诉求67个,其中已解决41个,协助跟进办理26个,真正搭起了党群“连心桥”。如,结对党员为伤残群众提供免费康复诊疗服务;帮助抑郁症群众链接心理疏导资源;为独居老人提供物资及情感帮扶等等。
近年来,观澜街道还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的“堡垒”聚合功能,创新实践“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办、难题联解”“四联”工作法,打破条块壁垒,将党建引领的“红色动能”化作看得见的民生实效。
观澜街道物业企业党员组建“楼道管家”队伍、学校教师在党群阵地开设公益课堂、企业认领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从机关到企业,从校园到医院,不同领域党组织被社区“大党委”编织成互联互通的协同网络,聚合效应让基层治理不断焕发澎湃生机。
目前,街道与10个社区87家辖区单位党组织签署联建协议,“大党委”成员单位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以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为抓手,各展所长开展常态化服务。今年累计开展健康义诊、课后托管、技能培训等服务活动126场,惠及居民6600余人次。
新澜社区推动共建单位向紫金县的留守老人、妇女群体捐赠2000余件库存闲置衣物;广培社区将企业园区改造为错峰便民停车场;君子布社区则利用企业闲置材料将辖区空地打造为儿童友好空间……通过资源联享,盘活闲置资源池,社区“大党委”还化身资源“调配师”,创新“空间置换”“错时共享”等模式,构建起跨领域共享的“资源宝库”。
此外,社区“大党委”搭建起协商议事平台,依托党组织联席会议、党群议事会、书记茶话会、居民共享会等,不仅啃下开通公交线路这类“硬骨头”,也满足了垃圾分类督导、亲子托管等“微需求”。今年以来,社区“大党委”协商议事30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7件。
如今,通过构建全域联动的红色堡垒,观澜街道基层治理从昔日“各扫门前雪”的单打独斗,变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群策群力,充分释放基层“乘数效应”,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打造“亲邻之家”基层阵地
多元化服务提升民生幸福
在大富社区香榭郦景小区大门口马路对面,一个由集装箱改造而来、总体不过90㎡的空间里设置了邻里交流区、风采展示区、图书阅读区、培训学习区、邻里共乐区,居民们纷纷走进这里,休闲、交友、议事、互助,这一“邻里帮”微空间也被评为龙华区五星级“亲邻之家”。
依托“邻里帮”亲邻之家,大富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不断“拓圈”,先后组建了阵地值守、跑腿、调解等8个亲邻帮帮团,并吸引来100余位邻居主动参与值班值守。同时,成立“邻里帮”共治委员会,组织召开“亲邻议事会”,居民全程参与、自主管理运营,真正实现了邻里自治转化。
从阵地共建到机制共管,香榭郦景小区通力合作、互帮互助的氛围日益高涨。“小时候温暖、熟悉的味道回来了!”看在眼里的居民们纷纷感慨道。
大富社区“邻里帮”的良性自治模式,正是观澜街道破解移民型特大城市痛点,提升居民社区生活的参与度、实现“陌生人社会”向现代“亲邻社区”转变的典型案例。
目前,观澜街道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统筹协调作用,打造社区党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共同构成的“亲邻”联合体,高标准建设17个群众家门口的“亲邻之家”,吸引群众走出家门、融入社区。
街道还深入挖掘拥有专业技能或热心公益事业的“民星达人”,组建了一个街道级“民星库”和十个社区级“民星库”,涌现出1000余名“民星达人”“亲邻合伙人”,组建40余个“亲邻帮帮团”,“亲邻朋友圈”日渐扩大。
仅2024年,观澜街道共开展各类亲邻活动500余场次,受益群众超3万人次。各种篮球赛、书法培训班、山歌传唱、轻松瑜伽等社区活动目不暇接,城市社区的异质性和陌生感被打破,实现了亲邻善治和民生幸福的“双向奔赴”。
激活党建引领动能
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核支撑”
抓党建就是抓发展,强党建就是强动能。近年来,观澜街道坚持把“党建引领企业服务”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力点,着力构建“党建聚力、企业得益、群众受益”的共赢局面。
依托“定格+企服”“助企行”“联帮带”等特色活动,观澜不断深化园区党群服务阵地建设。2024年,街道在全区率先建成银星科技园虚拟园区示范点,联动银行、税务、政务等服务资源,为园区20余家企业争取融资超55亿元,构建起政策活用、金融赋能、服务精准的服务闭环。
探索建立园区党委、商圈党委、产业链党委与街道经济部门联动机制,观澜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招商势能,推动形成“组织引领+产业联动”新格局。通过招商推介大会、银企对接会、产业空间供需对接等活动,吸引优质企业项目纷至沓来。
数据显示,2024年,观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量位居全区第一,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稳居全区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80亿元,创下观澜街道成立以来的历史峰值。今年1至5月,街道规上工业同比增长9.2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92%,多项核心经济指标位居全区榜首。
不仅如此,观澜街道坐拥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2个A级景区,版画村、鳌湖艺术村、观澜古墟等特色旅游景点。街道立足本土优势,以党建为引领,全力打造文旅产业增长极,推进产文旅融合发展,让文旅“流量”变成更多消费“增量”。
高位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先行,观澜系统梳理辖区古墟遗址、非遗文化、客家风情等文化资源,计划编制观澜文旅发展行动方案,以文化赋能城市,以旅游激发消费。
以打造“东方美学片区”为重点,观澜大力推进观澜版画村、红木文化展馆等片区联动建设,构建“城市文脉”,强化街道文化辨识度和吸引力。积极推动文化商业业态融合,举办企业星空露营沙龙、文旅推介会、青年创意市集等活动,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和优惠套餐,不断拓宽文化产业消费边界。
党建强则发展强,根基实则大厦稳。十年来,观澜街道以党建为“引擎”,不断延伸触角、夯实根基,谱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迈入新时代,观澜街道将继续以党建“新动能”,激活发展“强引擎”,用实干书写“红色引领、蝶变观澜”的精彩故事。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李斌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