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AI技术在素养提升、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评价等领域融合应用的新模式、新样态,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推出“首届AI融合教学课堂展示活动”,该集团所属5所学校的29位教师,通过学科实践,探索从“技术融入”向“思维重构”的转变,生动展示了AI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
让抽象知识活起来
抽象概念常是教学难点。AI的动态可视化功能,使其瞬间生动可感。
数学课《角平分线》上,周老师不再费力讲解“为什么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距离相等”,使用GeoGebra软件制作的互动程序,学生自己拖动屏幕上的点,两段垂线长度实时跳动却始终保持相等,规律自己“跳”出来了,原本需要想象的概念,此刻清晰可见。
李老师运用DeepSeek搭建“几何思维透视镜”,AI逐帧拆解构造逻辑,学生目睹辅助线如藤蔓般在屏幕上生长,惊呼:“AI把证明过程‘翻译’成思维地图了!”
科学课上,温老师开发的“AI光影变变变”程序,让学生操纵虚拟太阳。拉动滑动条,影子如橡皮筋般伸缩,学生迅速发现“直射时影子最短”的规律。原本需20分钟讲解的内容,三年级学生30秒自主探索即掌握。
语文课上,杨老师用VR构建暴风雪场景,学生俯身观察沟渠积雪,疑惑呼出:“课文里说山南面的雪化得快,可沟渠里先融化的是北面的雪,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具身探究”让知识跃出课本。
让学习效率提起来
AI的实时反馈能力,让全班参与、即时反馈成为可能。
英语课《Our silent friends》讨论树木保护,学生用平板写下想法,屏幕瞬间自动生成关键词气泡——“减少砍伐”因提及人数众多而字体最大,“发明替代材料”等创新想法亦被突出显示,课堂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
运动场上,智能跳绳系统实时捕捉数据:次数、速度飞速更新,班级排行榜不断刷新。传感器精准识别绳体摆动幅度差异,为不同问题的学生推送针对性方案:节奏不稳者接受“节奏匹配”特训,腾空过高者优化“减少滞空时间”。数据让隐形问题显形,实现了传统课堂无法企及的精准干预。系统更依据数据将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基础组练连贯性,提升组攻速度,挑战组突破极限,如同为每人配备了私人教练。
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面对学生水平差异,AI通过数据分析规划专属学习路径,实现了规模化的“因材施教”。
数学课《平均数》,AI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推送差异化任务:基础薄弱者收到带动画解析的练习题;学有余力者则挑战“设计适合班级的课桌椅需要哪些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生物复习课,章老师设计的“营养知识互动测试”网页,学生答题后AI秒出诊断报告。小陈同学收到“需强化维生素D食物来源”的提示,同桌则被建议“重点复习蛋白质消化流程”,精准打击学习薄弱点。
语文作文课,学生上传作文至AI平台。平台如教练般“诊断”,指出“描写不够生动”、“细节不足”等具体问题,并提供修改方向建议。
让各个学科串起来
真实世界的问题从不分学科。AI模拟真实场景,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地理课《冰雪经济》,钟老师让学生化身“北欧考察团”,利用AI工具模拟搜索挪威气候数据、冰雪产业报告,结合地图分析港口位置。发现“挪威虽冷但受暖流影响,港口终年不冻”时,地理与经济知识瞬间贯通。
语文课上,朱老师让学生描写同学外貌,AI根据文字生成画像。当文字描述化为屏幕上扭曲的图像,孩子们开始讨论如何精准表达,观察力、艺术感与写作技巧同步提升。
美术课堂迎来沸腾瞬间:杨老师用即梦AI将学生设计的舞蹈动作合成动态影像,当屏幕上赫然跳出自己的舞姿,教室欢呼雷动,抽象的“重复规律”化作了身体的律动。
让教师角色亮起来
在拥抱AI的热潮中,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的教师们保持着清醒,AI的价值在于扩展教学可能性,而非替代教育本质,技术无法替代人类情感、独特创意及教育的核心——对人的引导与思维培养。
美术课堂上演人机艺术对决。当即梦AI生成的深圳主题刮蜡画如“复制粘贴的多胞胎”投屏时,熊老师让学生触摸亲手创作的作品:“机器刮不出你手抖时的波浪线——那是生命的呼吸感。”他坚持:“实体操作环节与触觉体验不可替代。”
英语课堂上,唐老师发现学生沉迷AI漫画特效而忽视寓言灵魂,紧急暂停并引导讨论:“如果兔子不睡觉还会输吗?”最终回归核心:“骄傲才是真正的绊脚石——这才是千年寓言的真谛。”
通过此次全科实践活动,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清晰勾勒出AI赋能教育的图景:它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知识可视化、互动高效化、学习个性化、学科融合化的大门,印证了“技术为思维搭梯,AI为育人服务”的理念。AI时代的教育,工具在变——从粉笔到智能屏,从单向灌输到人机协作;本质不变——教师对学习规律的把握、对成长需求的洞察,以及那颗“让每个孩子被看见”的心。当技术照亮前路,教育者依然是紧握火炬的引路人。
(受访方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