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在中国戏曲学院学成毕业 毕业大戏首次将侨批题材搬上潮剧舞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陈文慧 文/图
06-25 08:0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6月22日晚,首个潮剧本科班毕业大戏《侨批颂》在中国戏曲学院首演。这部承载深厚文化内涵与艺术创新的剧目,是侨批题材首次搬上潮剧舞台,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再现华侨奋斗史与家国情怀。与此同时,对于来自汕头市的28名刚刚在中国戏曲学院完成学业的潮剧本科班学子而言,这也是他们艺术生涯的一次新起点。

《侨批颂》剧照

时光回溯到2021年4月,汕头市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人才培养、艺术交流的深度合作,合办中国戏曲学院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汕头市有28名潮剧学子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这项重要成果开创了潮剧艺术职业全日制本科教育的先河。

据了解,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21级多剧种本科班共有62名学员,其中潮剧班28人数量最多,包括表演专业和器乐专业。在中国戏曲学院,学生们汲取其他剧种的精华,也把潮剧与其他剧种相互借鉴、融会贯通,他们从古老的戏曲艺术中汲取灵感。经过4年系统学习,大家不仅潮剧表演技艺精进,更通过学院个性化培养方案,拓宽了艺术视野,在坚守潮剧自身特色的同时,敢于创新,与时代接轨。

来自广东潮剧院一团的青年演员吴嘉琳4年前幸运地进入这个本科班,艺术素养不断提升。在读期间,她和蔡锦浩表演的潮剧《苏六娘》一举登上了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回想起4年前,初入校园的时候,接触到系统化全面的戏曲知识,了解到更多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在老师们身上,我不仅学习到了表演的技巧,更有对潮剧艺术的那份执着热爱,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传承精神。”回顾大学4年,从一个青涩的潮剧学子,逐渐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演员,吴嘉琳感触良多。她表示,将带着在中国戏曲学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回到家乡,投身到潮剧事业中,塑造更多的深入人心的角色,让潮剧经典剧目传承下去,让潮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据介绍,在北京期间,潮剧本科班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成长,先后参加了央视春晚、央视新年戏曲晚会、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开幕式演出、第四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等大型活动,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潮剧发展的丰硕成果和汕头文艺队伍的良好风采。

“未入校前20余年的舞台生涯,让我深刻理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而在中国戏曲学院4年大学生涯学习,让我重塑了艺术人生。”来自广东潮剧院一团的演员戴淑刁表示,毕业大戏《侨批颂》的演出,是一份向广大观众交出的答卷,接下来会更加努力,为潮剧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侨批颂》作为首个全日制潮剧本科班的毕业大戏,是对学生们4年学习成果的集中检验。该剧由中国戏曲学院、广东潮剧院联合创排,展现华侨先辈们远渡重洋、艰难创业的奋斗史,借助潮剧这一艺术载体,深刻弘扬了潮汕人民浓厚的家国情怀,让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得以鲜活呈现。

从筹备之初,《侨批颂》就吸引了各方关注,得到了学校、汕头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北京市京潮公益基金会更是捐款助力潮剧人才培养和潮剧艺术传承发展,为该剧的创排提供了坚实保障。“我在中国戏曲学院30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由校、地、企三方共同打造的这种毕业大戏还并不多见,它开创了我们毕业大戏创作的先河。”《侨批颂》导演、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姚志强对该剧的首演给予高度评价。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陈文慧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