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别开生面的戏剧文化盛宴在鹏城深圳启幕,这便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深圳展演。此次展演以 5 部中国原创剧目展演、5 场大师课为载体,构建起“央地联动、文化赋能”的戏剧交流与发展新范式,为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发展文化领域专业院团,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此次与国家话剧院的合作,标志着深圳开启“央地共建”的戏剧发展新模式。国家话剧院以“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为载体,将国家级创作资源、人才培养体系与深圳的城市精神、市场活力深度融合,从剧本孵化到舞台呈现,从理论培训到实践展演,全程提供专业指导。而深圳则以政策支持、场地资源及城市故事赋能创作,形成“中央院团引领、地方精准对接”的协同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单向输出”格局。
在剧目选题上,深圳提供了罗湖东门步行街、布吉出租屋、科技企业等本土场景,青年导演则以国际化的戏剧语言进行转译,既保留了“深圳故事”的烟火气,又赋予其现代舞台的先锋表达。例如,话剧《破空》以无人机行业为背景,讲述创业者在全球竞争中的破局之路;话剧《布吉出租屋》以一间出租屋为舞台,通过 5 位青年 24 年的奋斗历程,勾勒出“深漂”群体的生存哲学;音乐剧《东门!东门》则以罗湖东门商圈为切入点,在 90 年代的市井喧嚣与 2024 年的直播经济之间架设叙事桥梁;话剧《又一道光芒》以视障群体游戏开发为线索,探讨科技时代的人文关怀。这些剧目并非简单的“城市宣传片”,而是通过艺术加工实现了“地域叙事的普遍价值”,让深圳故事具有了全国性的情感共鸣。
在舞台呈现上,剧组充分利用深圳的地标元素与科技资源。《东门!东门》实景还原了东门老街的骑楼建筑与霓虹灯牌,《破空》则运用 AR 技术打造虚拟实验室场景,这种“写实与虚拟结合”的舞美设计,既保留了深圳的地域特色,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此次展演活动还邀请了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中国国家话剧院优秀演员陶虹、田雨、孙红雷等戏剧名家齐聚深圳,带来 5 场戏剧大师课。他们在大师课上从表演实践到理论高度,从传统文化到现代创新,为深圳的戏剧从业者和爱好者带来了一场场思想盛宴,强调“生活”是表演艺术的根基,戏剧艺术源于生活,只有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同时,他们也强调了文化自信的彰显,指出中国是诗歌大国,浪漫主义气质决定了中国戏剧讲究“大团圆”结局,推崇明德与义理,向善与向美,中国艺术“由技入道”的哲学内核,当代戏剧创作不应止步于舞台技术的堆砌,而应追寻“道法自然”的艺术境界,强调艺术创作应源于生活实践,摆脱功利心,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内核。
此次展演活动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少观众从周边城市跨城来观剧,“戏剧 + 文旅”的创新联动,为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文化动能。以音乐剧《东门!东门》为例,5 月 23 日演出当天,就有观众组成观剧团,从中山乘坐大巴奔赴深圳大剧院观演。此次活动宣传自 5 月启动,围绕五部剧目 10 场演出及 5 场大师课,线上构建“地方政务 + 主流媒体 + 行业垂直 + 本地生活”四位一体的宣传矩阵,吸引线下近万名观众走进剧场。全平台社交传播总量突破 1.4 亿次,精准覆盖微博、抖音、小红书、公众号、视频号、今日头条、哔哩哔哩等新媒体核心阵地,实现从专业圈层到大众市场的无缝渗透,打造现象级文化传播范例。
深圳话剧院筹建办负责人戴纪澜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深圳展演,用好戏吸引观众,同时努力为本土新生代戏剧人才搭建集创作孵化、交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从短期看,本届“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为深圳积累了原创剧目、培养了戏剧人才、激活了演出市场。从长远看,这种“共建”“联动”模式,为年轻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深圳范式”——以国家级资源提升艺术水准,以本土叙事彰显城市特色,以青年力量推动创新发展。
正如田沁鑫院长所言:“戏剧是城市的精神镜像。”在深圳建设“文化强市”的征程中,戏剧艺术正以其独特的感染力,为这座年轻的城市注入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未来,随着深圳话剧院的正式成立,深圳戏剧生态必将孕育更多精品,让戏剧之光与特区精神交相辉映,让戏剧艺术为城市文化的未来之路增添光彩。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