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来16号馆,感受艺术、时尚、科技融合之魅

05-24 05:28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其中,艺术与设计展区、时尚生活展区重点组织国内知名艺术、设计机构、文创企业、院校等参展,打造艺术与设计展览品牌,如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将设计艺术学院的优秀课题与作品搬入展区

艺术、设计、文化、科技、金融和时尚是怎样注入生活的?

在第二十一届文博会16号馆中我们可以找到部分答案:16号馆设有艺术与设计展区、时尚生活展区和文化科技金融展区。其中,艺术与设计展区、时尚生活展区重点组织国内知名艺术、设计机构、文创企业、院校等参展,打造艺术与设计展览品牌,如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将设计艺术学院的优秀课题与作品搬入展区;“天才妈妈”公益项目在现场将布糊画、马尾绣、油纸伞、蜀绣和傣锦等非遗手工作品带到现场展示;诸多艺术家,如陆一飞、宋三土在展区办了个小型艺术展,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了解;还有中国服装品牌代表企业EP雅莹也在展馆内展出。

16号展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则是“达芬奇秘境·天才之境”主题展,在2000平方米的超大空间里融合了达芬奇东方神木世遗杯、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璀璨东方回归秀、达芬奇国际艺术壹秀场全球盛典等国际知名文化IP。

深大学生作品“浮UU”抢镜

许多人来到16号馆会先到博物文创展区集章打卡,博物文创公司是博物馆文创行业的集成供应商,为多家博物馆提供文创设计产品,如花神香膏、凤冠冰箱贴和桃花镜这类爆款产品。在展区内有逾10种刻章可供游客打卡,也有许多文创行业的从业者前来打卡参观交流。

博创文创展区旁边是深圳大学展区,展区内主要展示了学校艺术学部师生的作品,汇聚了一些在设计领域的前沿探索,从科学赋能到城市公共艺术、从数字共生到湾区文化创新等等。在展区内,有个作品与深圳的低空经济有关,名字为“浮UU”,有许多观众驻足了解,项目负责学生介绍:项目成员主要来自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致力于打造深圳低空经济虚拟IP形象。“浮UU”形象上参考2023年于深圳人才公园起飞的飞碟型载人无人机,代表着深圳低空经济的未来领空状态,在可爱亲民的卡通形象上,衍生出3D打印文创、飞行棋交互游戏,以及其他知识科普方式,让孩子们轻松理解低空经济相关的硬科技知识,同时进一步宣传深圳低空经济的城市特色,助力深圳低空经济人才建设。

全国各地梦想工坊,非遗手工艺展品汇聚

与深圳大学展区相邻的南方科技大学展区,展出的作品都来自于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除了作品外,也展出了课题设计方案,包括产能产品体验、大健康、无障碍与包容、产业四个方面,旨在向大众展出作为“元科学”的设计和作为创新驱动的设计研究。现场展出的绘灯夜游项目能让现场游客与之互动:游客在电子屏幕上随心所欲地画出线条,随后品目会生成一个灯笼,用笔指着大屏幕上的清明上河图,指着的方向会出现刚刚AI生成的灯笼,画面亮起来,画中的人物也跟着动起来。

走进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公益项目的展台,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梦想工坊的非遗手工艺展品,包括布糊画、马尾绣、油纸伞、蜀绣和傣锦等。“她山·掌纹里的记忆”是这次展会的主题,活动策展人杨迟迟介绍,“天才妈妈”品牌公益项目旨在赋能非遗从业女性,通过文创设计、市场资源对接等方式,帮助她们的产品融入市场,提高经济收入。此次展出的非遗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更传递了新时代女性的“她力量”。

畅享2000平米“达芬奇秘境”

在16号展馆里,面积最大的展区是“达芬奇秘境·天才之境”主题展。2025年是中意建交55周年,值此之际,由意大利国会参议院、佛罗伦萨省及芬奇市政府官方联合授权达芬奇东方神木(厦门)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莱昂纳多·达芬奇中国推广计划”执行机构,中意达芬奇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将落地深圳,中心与文博会组委会共同邀请五洲传播出版社、五洲视点文化传播公司、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电子竞技管理委员会(CEMC)、全球电子竞技联合会(GEF)等机构参展,联合达芬奇东方神木世遗杯、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璀璨东方回归秀、达芬奇国际艺术壹秀场全球盛典等国际顶尖文化IP,将打造占地2000平方米“达芬奇秘境·天才之境”主题展,与长征主题行进式沉浸体验剧《跟着走》等红色与科普系列大空间LBE作品,以科技、艺术与教育的跨界融合,开启一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盛宴。

五洲传播出版社此次以150平方米的展台,集中展示近年来畅销图书与文创产品,展台设计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五洲传播出版社发行部电商发行经理赵婧辰表示,出版社将重点推介《如果国宝会说话》《从长安到罗马》《行走北京中轴线》等精品图书,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除此之外,在现场能近距离看到中国当代书法家、汉文化学者陆一飞的作品,展出主题为“从‘汉朝’到‘汉潮’,汉画两千年时尚融合展”。希望借着文博会,让更多人看到时尚与艺术不只是属于舞台与镜头,也流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记者:徐黛茜

编辑:阎建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