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德机器人,是一家专注于工业级移动机器人及柔性物流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该公司抢抓3C电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升级节点,以生态共建者之姿助力工业4.0发展,旨在推动全球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实现数智化升级。
从创业之初摸爬滚打的5人团队,到如今400人规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斯坦德机器人创始人、CEO王永锟如今仍然庆幸当初来到深圳的决定。他说,智能制造的未来,需要一批批新生力量走出自主创新之路,“在深圳,这样的力量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
一路南下拥抱梦想
梦想的起点,始于一则新闻。
2009年,日本东京的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竞技机器人队以五场全胜的成绩斩获冠军。夺冠新闻中,一群大学生身披国旗的照片,让彼时坐在电脑前,正在选择填报大学志愿的王永锟深深震撼了。
大学生也能身披国旗,站在世界级的领奖台上?他反复读了几遍新闻,感觉每个字都在发光。于是他毅然填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并被自动化专业录取。大四那年,王永锟加入了机器人队,并取得了国内选拔赛亚军。
虽然未能如愿站在世界舞台,但命运的轨迹已在悄然改写。硕士毕业后,王永锟放弃了继续读博和顶级企业的邀请,准备投身创业浪潮。学校的创业园中,5个大学生在一个12平米的办公室中,展开了“要用自动化做点什么”的热烈讨论。
“国家《智能制造2025》发展规划中写着,要在工厂里为中国制造业提供智能化的移动机器人。”众人当即决定,要做一家新时代的世界级机器人企业,为工业装上“腿”,让机器人在工厂里“跑起来”。
但在机器人样机研发初期,机械加工,电子零部件采购,电路板制板都是在网上,修改和调整是常事,而邮寄、物流总是影响进展,极大影响了研发效率。
“我们发现,研发所需的零件看几乎都来自深圳。在深圳工作的同学也多次说,那里是创业天堂,有最方便的智能硬件供应链,有各行各业的技术大牛,莫不如去看看,这个传说中‘最努力’的城市?”几轮商讨下,众人一拍即合:“去深圳!”
危中寻机渐入正轨
2016年的大年初五,仍是万家灯火时,王永锟和小伙伴们飞跃了3000公里,降落在宝安机场。大家盖着衣服,枕着书包,在一间出租屋里度过了来深圳的第一晚。同样寒酸的还有公司的第一个办公室——就连桌椅,沙发,空调等设备,也都是从熟识的创业公司那儿“捡来的”。
创业总是起起伏伏,斯坦德办公的地方也搬来搬去。渐渐地,他们走上正轨,有了自己的小工厂。但创业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就能成功,由于对研发工业级产品的难度和周期预估不足,斯坦德一度遇上危机。
“那时我们完成了一轮3000万融资,但公司在快速扩张后,主力产品迭代速度慢了下来。年底资金很快就烧光了,最多只够支撑3个月。”王永锟只能把办公室退掉,所有人搬到工厂里去办公,夏天没有空调,每人一把风扇,工厂摆满电脑的样子像足了网吧。
但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斯坦德在艰苦的条件下熬过了这最难的一年,成功实现了产品迭代。后来,颇具情怀的王永锟经常带大家回到那个如今已是报废汽车回收站的旧工厂,重温旧时创业的酸甜苦辣。
而当产品开始走向市场,批量生产交付的时候,斯坦德也曾数次被卡在危险边缘。例如有一次,由于供应链出了问题,大批货物因为一项进口的零配件缺货而积压大批的半成品,无法完成装配,更没法出货,现金流周转非常紧张,也拖欠了零部件供应商很多款项。
“有一天,一位核心供应商主动约我见面,他不仅没有提欠款,反而深切表示对我们的理解和关心,并主动提出要为我们对接机构,解决资金难题。”王永锟由此感叹:“这大概就是深圳的魅力,创业者无处不在,地铁里,写字楼里,咖啡店里,甚至在楼下的快餐店里。关于梦想,永远有人理解你,支持你,愿意帮助你,创业者永远不会感到孤独。”
深圳标准走向国际
斯坦德,从英文STANDARD(标准)直译而来。这是王永锟的初心——将公司打造为行业的标准。物流是制造业的血液循环系统,斯坦德希望通过移动机器人集群技术为工业装上腿,引领工业柔性变革,点亮全球智能工厂。
如今,该公司的核心产品激光SLAM导航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及调度系统,已广泛应用于3C电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客户包括华为、富士康、小米等全球知名企业。由斯坦德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操作系统涵盖了底层硬件到上层调度系统,实现了全栈国产化。
当王永锟站在工厂里,看着上百台机器人纵横交错,运行自如时,他仿佛看到了智能制造的未来。他始终相信,等到中国智能制造实现的那天,一定有一家了不起的公司提供着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的技术。“哪怕那家公司不是我们,但我们参与着行业的变革,这就足够了。”
他坦言,斯坦德所处的工业移动机器人领域是国内外同时起步发展,在这条道路上没有路标,没有前辈,想要走出一条标准之路,需要一批批年轻人冲破荆棘,朝着远处智能制造的灯塔,蹚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
“深圳最神奇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年轻人就在身边,随处可见。”王永锟时常回想起自己刚来深圳时,站在天桥上看着车水马龙,和同伴们立下的那些豪言壮语。“我们有幸遇到这样的时代,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斯坦德将继续致力于把深圳标准推向国际,把奋斗的热情燃成火、亮成灯,共同奔赴绚丽的未来。”
(图片由斯坦德机器人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上官文复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图片动态】
#爱读书的深圳人# 地铁站里的小读者,2025年3月25日,在地铁2号线侨香站内,一位小读书手捧的漫画书《今天也想抱抱你》。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插画设计师,这是一本治愈系的漫画,读完这本书的小可爱们,就如同书中人物一样,再次看到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自己。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南山志愿者读特小记者站# 现代城华庭开展演讲专课 2025年9月7日,现代城华庭内氛围热烈,一场聚焦小记者能力提升的“性格色彩与演讲专课”成功举办。活动以“感悟成长力量,传递温暖声音”为核心,通过专业授课与真实分享,为优秀志愿者以及小记者们搭建了学习演讲技巧、涵养共情能力的实践平台。 活动筹备阶段,小记者们便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他们主动承担“志愿小助手”角色,有序完成桌椅摆放、教具整理等工作,用细致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少年的担当,为活动营造了温暖有序的开场氛围。 课程环节,主讲人小雅老师以自身成长经历为脉络,将专业演讲知识与个人故事深度融合,让授课内容既具专业性又富感染力。她分享了从童年时期迎合期待却遇否定,到为不让父母失望奋起逆袭,再到克服内心胆怯成长为专业演讲讲师的历程。谈及过往被质疑、让父母担忧的片段时,小雅老师真情流露,现场情感共鸣浓厚。同时,小雅老师引入性格色彩理论,引导小记者识别自身性格特质,并传授“依据性格调整沟通方式”的实用技巧,助力小记者提升演讲的针对性与感染力,现场小记者专注聆听、认真记录,学习氛围浓厚。 随后,助老组志愿者依次上台分享。他们以日常助老服务为切入点,讲述了“冒雨为独居老人送物资”“耐心陪伴老人聊天解闷”“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智能设备”等朴实故事。这些没有惊天动地情节的分享,却满含善意与坚守,让小记者们深刻认识到“奉献”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蕴藏在点滴行动中的责任与热爱。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堂专业的演讲课程,更是一次直击心灵的成长教育。小雅老师的经历传递了“勇敢突破自我、用坚持改写人生”的信念,志愿者的故事则诠释了“以善意对待他人、用行动传递温暖”的价值。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