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这座充满先锋气质的城市里,年轻一代正用他们的热爱与创造力,掀起一场场鲜活的文化浪潮。在这里,人们在山海间骑行“破风”逐梦,在飞行体验中感受挣脱地心引力的畅快,在沉浸式剧场中成为故事的“主角”,在大大小小的展览中与美同行,在二次元体验中表达青春的多元活力。
从文化消费到艺术体验,从兴趣爱好到生活方式,深圳青年正在用多元新潮的文化实践,重新定义城市生活的模样,而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也在青春力量的激荡下,跳动出独特而鲜活的乐章。
跨城看展:湾区人文交流持续深化拓展
近年来,深圳的美术馆、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呈现出文化视野开阔、品牌效应显著的鲜明特征。据不完全统计,深圳的美术馆、博物馆数量逾100家,艺术空间和画廊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增加。最近,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开业,成为文化与艺术的新地标,也成为大湾区的艺术热点。
今年3月底举行的第二届深圳艺术周,不仅有联动全城的多元展览,更有深港艺术的深度链接,折射湾区人文交流不断深化与拓展。来自香港的游客刘先生说:“我的很多深圳朋友会去香港看塞尚、雷诺阿、毕加索的大展,我们也会来深圳看展。深圳展览丰富多元,我们通过这些展览增强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文创成为最受喜爱的环节之一。“我已经养成习惯,看完展去挑选一件纪念品或者伴手礼。这些文创品兼具艺术性和设计感,不管自留还是送人都非常合适。”在深圳读大二的徐同学说。
沉浸式演艺新生态:复合业态打造文化“体验经济”
在深圳,演艺“新物种”正在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中悄然生长出来,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活景观。在传统演艺空间和模式之外,新型的沉浸式演艺业态,如小剧场、演艺新空间不断涌现,它们多散布于商场、文化产业园区内,并以此为阵地延伸出各类沉浸式、互动式演艺,获得了众多年轻市民乃至游客的喜爱。
据业内人士介绍,沉浸式互动剧场在以剧情为主线的前提下,将“体验”作为第一目标,让观众得以与剧中角色互动交流,决定或参与剧中人物命运走向,极大调动了乐于分享、乐于结伴同行的年轻观众的观剧热情。
其中,由来自戏剧界和商业界的两位主理人共同创立的“爪马戏剧”,正是近年来专注于演艺新空间和沉浸式戏剧创作的一家代表性深圳本土戏剧艺术团体。票务平台大麦网显示,在这个“五一”小长假,“爪马戏剧”旗下的《花见小馆》《第5个人》《玩家TheLost·迷失之境》等沉浸式互动戏剧在多个小剧场空间上演。
尽管这些剧目都归属于沉浸式互动戏剧的类目之下,但其主题与玩法已经开始出现细分,涵盖庭审辩论式互动、游戏博弈式互动、惊悚反转和爆笑式互动等看点。爪马戏剧负责人王少伟告诉记者,观演群体大多是年轻人,也包括许多游客以及港澳观众群体。“‘拉着行李箱去看戏’的现象越来越常见。”王少伟说。
二次元文化破圈:以商业为媒融入都市生活
从充满创意的二次元主题餐厅,到融合动漫与游戏的商业街区,二次元文化正以独特的方式渗透进深圳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年轻人热衷于在这些地方寻找自己的文化共鸣。
“谷子”,是深圳二次元爱好者们对二次元周边产品的亲切称呼,指的就是漫画、动漫、游戏等相关的衍生商品。这些“谷子”不仅是商品,更是年轻人情感的寄托和社交的媒介。车公庙丰盛町曾是深圳“90后”的青春记忆,但随着新商业体的崛起一度陷入沉寂。2024年,这里因聚集越来越多的谷子店焕发新生。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福田区的大中华Bit City次元小镇。这个改造自空置商场的2万平方米空间,引入众多连锁的二次元品牌,成为深圳“二次元浓度最高”的打卡地。
在欢乐海岸的奇谷米·次元街区,以3000平方米的空间重现二次元世界,设置了随舞演出、洛丽塔茶话会等互动项目,打造沉浸式体验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费者。以商业为媒介,二次元文化重构城市空间与青年文化的关系,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满足了年轻人的精神需求,还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成人艺术培训:盘活演艺资源,都市人因艺而聚
当深圳的演艺新空间不断兴起,传统的艺术场馆又将何去何从?近年来,一种由演艺场馆主导,盘活其空间、设备、演出、人才等艺术资源,涵盖声乐、器乐、戏剧表演等形式,面向成人的艺术培训教育正在兴起。
日前,大湾区演艺地标之一的滨海艺术中心与香港中英剧团携手展开“戏聚夜修班”。来自香港中英剧团的资深戏剧导师在此为“零戏剧表演基础”的戏剧爱好者们讲授戏剧基础知识,最终获得展开即兴表演的能力。一学员说:“虽然是来学表演,但我们完全不会有‘容貌焦虑’,老师反而告诉我们怎么穿得舒服怎么来,会更加放松地投入情境和角色状态。”
记者观察到,作为当下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深圳年轻一代的消费选择直指自我认同的延伸。在成人艺术培训中,热爱舞台艺术的普通人通过兼具社交属性、审美趣味和专业凝练的培训体系,在短时间内达成一定艺术成就,称得上是一种格外“新手友好”的美育行动。
多位深圳业内人士表示,艺术教育板块作为场馆延伸的拓展业务,不仅能够实现观众拓展及观众培养,还能通过策划配套艺术活动为演出作服务,以实现经济效益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双赢局面。
都市骑行热:山海连城间书写城市新文化
在深圳这座“山海连城”的现代都市,骑行已从单纯的代步工具跃升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生活方式,更成为深圳年轻人释放压力、探索城市的新选择。
“骑行让我重新认识了深圳。”28岁的室内设计师高冷静(化名)在社交媒体分享了自己一路打卡西部滨海骑行道的经历。这条全长50公里的“海景专线”串联起欢乐港湾、前海石公园等五大观海地标,沿途摩天轮与跨海大桥交相辉映,成为年轻人周末“追风”的热门路线。
目前,深圳已建成4415公里自行车道,16条特色线路覆盖滨海、河湖与山林,其中新贯通的西部滨海骑行道日均骑行量突破万人次。骑行爱好者张杰感慨:“过去需要开车载自行车到郊区骑行,现在家门口就可以骑行,连等红灯都有遮阳雨棚,骑行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深圳连续出台《山海连城三年实施方案》等文件,将骑行纳入城市发展战略。2025年户外运动季中,骑行与跑酷、露营等七大主题联动,吸引超10万市民参与。市自行车运动协会数据显示,深圳骑行爱好者已达40万人,年人均消费4033元,带动整车制造、智能穿戴、运动社交等产业链产值突飞猛进。
“飞行”热:户外滑翔与室内风洞引领新潮流
近年来,深圳年轻人的运动方式正悄然“升空”,更催生了“飞行+户外”的复合型文化现象。
走进龙华壹方天地的iFLY风洞飞行体验馆,24米高的垂直风洞舱内,呼啸的气流将体验者托起,旋转、翻腾、悬停……“第一次飞行时,我仿佛挣脱了地心引力,那种自由感让人上瘾!”25岁的程序员张昊告诉记者。这座全球第二家商业综合体内的风洞设施,风速高达255.6公里/小时,成为深圳年轻人挑战自我的热门地标。
如果说室内风洞是科技与运动的结合,盐田云海滑翔伞基地则为年轻人打开了“空中看深圳”的视角。起飞坪位于海拔350米的云海广场,俯瞰盐田港的碧海蓝天,降落场则设在翡翠岛,1.5公里的滑翔路线让体验者尽享“山海港城”全景。“在空中,压力瞬间消散,只剩风和自由。”刚完成首次滑翔的白领李薇描述道。基地运营方介绍,自2024年4月开放以来,周末预约量持续爆满,退伍军人、户外爱好者成主力客群。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