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从单一的体育活动向集经济驱动、文化传播、社会融合与产业升级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转型。通过立足城市禀赋以构建特色赛事体系、深化产业融合以创新体育消费场景、完善服务配套以提升赛事服务品质、强化政策保障以营造优质发展环境等举措助力赛事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以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为核心的赛事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正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赛事经济及带动效应既为城市消费创造新场景,也为城市更新创造新模式。可通过立足城市禀赋以构建特色赛事体系、深化产业融合以创新体育消费场景、完善服务配套以提升赛事服务品质、强化政策保障以营造优质发展环境等举措,助力赛事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深圳凭借其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活动,正稳步迈向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公布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名单,深圳市榜上有名。未来,如何构建赛事体系,布局赛事经济,形成特色发展模式,是深圳的重要课题。
发展赛事经济的重要性
体育赛事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从单一的体育活动向集经济驱动、文化传播、社会融合与产业升级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转型。挖掘体育赛事新型消费点,可充分释放体育赛事在直接经济效应以及其拉动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内需等方面的潜力,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赛事经济及带动效应为城市消费创造新场景。数据显示,哈尔滨亚冬会期间,体育及相关消费超250亿元,同比增长35%。4月12日开赛的2025国际垂直马拉松公开赛(深圳站),不仅吸引了大量本地参赛者,还吸引了众多外地跑者,这些外地跑者在赛事期间的交通、住宿、餐饮等消费,赛事期间配套的商业活动,显著拉动了消费,片区商圈单日累计客流量达26万,单日销售额达2300万元。
另一方面,赛事经济及带动效应为城市更新创造新模式。其一是城市文化领域。例如,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以三维动画、数字烟花等数字技术演绎“潮起亚细亚”主题,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向世界展示了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城市的创新活力。其二是城市空间领域。例如,为举办2024年巴黎奥运会配备的4.6万台共享自行车,部署的2.7万个自行车停车位,其中1万个车位和部分自行车道将永久保留,新建的长达400公里奥运自行车道自然融入城市发展,从而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和服务,促进大型赛事与城市和谐共生。
推动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立足城市禀赋,构建特色赛事体系。将城市资源禀赋与文化基因深度融入赛事体系,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赛事IP,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在体系构建方面,深入挖掘城市独特要素,充分发挥深圳“科技之都”优势,构建“国际赛事+本土IP+科技创新”特色发展模式,打造专属赛事体系。积极引入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赛事,提升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依托国际赛事平台,展示城市的文化、经济和科技实力,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和投资者;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特色产业,展现作为移民城市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的气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IP赛事,以体育比赛促进文化交流。此外,依托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可重点打造无人机竞速大赛、电子竞技锦标赛等科技含量高的虚拟体育赛事。借助地缘优势,深化深港合作,联合香港引进国际顶级赛事,同时围绕赛事运营、市场推广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如可在前海设立国际赛事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为运动员、媒体记者、观众等提供包括跨境通关、资金结算等一站式服务,提升赛事运营效率和参与体验。发展赛事经济,要找准城市定位,通过系统化构建特色赛事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形成强大的赛事经济竞争优势,这不仅能提升赛事经济的效益,更能增强城市软实力,实现“以赛兴城、赛城共荣”的目标。
深化产业融合,创新体育消费场景。打破产业边界,通过“体育+”模式拓展消费新空间,培育赛事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贯穿赛前、赛中、赛后的全周期消费场景体系,重点培育以下四类体育消费场景:一是沉浸式场景,通过赛事现场AR互动、多机位直播等技术增强参与感;二是社交化场景,开发赛事主题粉丝社区、线上竞猜等互动产品;三是衍生消费场景,推出限量版联名商品、数字藏品等新型消费产品;四是夜间消费场景,策划赛后音乐节、美食夜市等配套活动,激活夜间经济。在此过程中,重点构建三大“体育+”产业联动体系,一是“体育+文旅”,开发赛事主题旅游线路,将观赛与城市景点游览、文化体验相结合,延长消费链条。二是“体育+科技”,将体育赛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重点利用前沿科技提升赛事体验,如通过VR观赛、数字藏品、智能穿戴等科技应用,开创虚实共生的体育消费场景。三是“体育+商业”,在赛事场馆周边布局主题商业综合体,形成集观赛、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消费生态圈。其中,深圳应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丰富这一优势,重点拓展“体育+海洋”产业融合,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体育赛事品牌,完善海洋体育设施建设,推动海洋体育与文化、旅游、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海洋体育人才培养等途径,全面提升海洋体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为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通过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和消费场景持续创新,实现从单一赛事经营向多元价值生态的转型升级,为赛事经济注入持久活力。
完善服务配套,提升赛事服务品质。加强赛事与城市公共服务的协同。一方面,强化交通与赛事协同。通过加强系统集成、推动数据共享和开放、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智能交通系统的性能,为赛事参与者与观看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另一方面,强化医疗与赛事协同。建立赛事医疗保障与城市医院的联动机制,确保在赛事期间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理各类医疗突发事件。同时,利用深圳的医疗科技优势,引入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如远程医疗、智能急救系统等,提升赛事医疗保障水平。此外,还要提升赛事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在赛事服务流程中,引入国际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标准,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国际化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例如,为外国观众提供多语言的赛事信息、导览服务和餐饮服务,提升外国观众的赛事体验,展现深圳的国际大都市魅力。
强化政策保障,营造优质发展环境。赛事经济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城市政策的保驾护航。首先,完善人才政策。一方面,靶向引进优秀人才,对引进的体育赛事数字化运营、体育科技研发等紧缺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加强与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体育赛事管理、体育赛事策划、体育赛事营销等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培养本土体育赛事人才。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整合“技术+法律+产业”力量,建立由体育赛事运营方、媒体平台、品牌方、科技企业、法律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体育赛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共同打击赛事盗播、侵权等行为,促进体育赛事版权生态的健康发展;加强对赛事品牌、赛事标志、赛事转播权等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明确赛事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侵权责任等内容。最后,注重政策评估和动态调整。整合交易数据、群众反馈等在内的赛事相关多维数据,构建“赛事经济活力指数”,实现对赛事经济发展态势的精准把握和科学研判。
(李艳丽: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冬奥文化与冰雪运动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田芮畅: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