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久久为功的高贵坚持。45年来,深圳各级政府部门科学、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既让文明渗入城市肌理,也潜移默化成为城市文明的一部分。在参与晶报发起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征集时,深圳人点滴在心,娓娓道来。
“不是把垃圾分类写在墙上,而是让它融入市民的生活”
家住龙华的陈阿姨,2022年退休后,就在当地街道办的组织下志愿成为了一名垃圾分类银发督导员。回顾当初到现在,陈阿姨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在深圳已经从最初的倡议变成了人们心中的观念:“刚开始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居民不懂得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厨余垃圾会被混在其他垃圾里,比如说垃圾袋、纸巾等,居民会认为是厨余垃圾。最初我们进行讲解,会被不理解的居民质疑,觉得我们事儿多。”陈阿姨说,随着垃圾分类知识的不断宣传和指引,现在很多居民都懂得如何进行分类,“即便有时候遇到年纪大的老人不懂得如何分类,经过我们的讲解后,他们也能够耐心倾听然后进行分类。”
2020年9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首张垃圾分类责令整改通知书开出,这标志着深圳垃圾分类从倡议时代进入强制时代。今天,在各级政府部门的严格执法和宣导服务之下,垃圾分类成为已不仅仅是深圳人遵循的行为规则,更成为深圳人日常的生活习惯。
在宝安区安乐社区42区城中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垃圾箱。与以往杂乱无章的垃圾桶摆放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整洁有序,每个区域都设有智能垃圾箱,通过AI人脸识别、IC卡识别及感应开桶等多种方式,大大提升了居民投放垃圾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一组数据或许能直观反映出垃圾分类的“深入人心”:据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统计,截至2024年8月,深圳已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了1500支各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全市参与垃圾分类的志愿者超过75万人,平均每5名注册志愿者中就有1名参与过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银发督导员陈阿姨说,她心中的一句“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是:“不是把垃圾分类写在墙上,而是让它融入市民的生活。”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
晚上10点,南山区清华信息港科研楼十楼灯火通明,海归生物博士谭验正带着来自全球的科学家团队,探索肠道内的千“菌”万马。几年来,谭验参与创立的未知君生物科技公司,因为一则消息不断登上热搜:捐献粪便即可获得人民币现金补贴。这一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却真实发生在这家高新科技企业。
在未知君研发部门的楼下,是斥巨资打造的肠菌移植FMT中式生产车间实验室。在这里,捐献者们提供的粪便样本,经过一系列符合全球顶尖标准的生产和制备流程,被打造成诸如FMT肠菌移植胶囊、菌液等产品,守护人们的健康。未知君生物科技从创立之初到如今成长为肠道微生物菌群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不过短短数年时间。有感于未知君的快速成长,谭验坦言,他心中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应该有一句“楼上创新,楼下创业”——这是深圳各级政府部门为创业者营造的优越环境,也是很多创业者的日常。
在楼上,谭验是身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员;在楼下,身穿西装的谭验是公司的CEO、产品经理。谭验说,得益于“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理念,未知君打造了集合人工智能(AI)与先进生物技术(BT)能力的微生物组研究与产品开发平台,从前沿的科学假设到人人可及的药物、益生菌和大健康产品,研发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大幅缩小:“这样不会耽误科研时间,给科研人员提供创造成果的土壤,还能够鼓励科研人员走出舒适圈、面对市场、面对患者、面对消费者,加快成果转化,提高科研积极性。”
事实上,“楼上创新,楼下创业”观念已经成为深圳诸多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常态。这当中,深圳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大力支持。以光明区为例,就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搭建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既为科研人员提供设备齐全的科研空间,又为初创企业打造“拎包入住”的办公空间。科研人员在楼上,针对楼下企业提出的科研需求和方向开展科研活动;企业在楼下,承接楼上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并积极推向市场。楼上楼下密切协同、无缝对接,科研和产业这“两张皮”,黏合成了相互依存、共生互补的“一张皮”。这一模式,受到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欢迎。目前,该创新中心已吸引全球300多家企业报名,46家企业成功落地,其中7家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礼让行人,文明的双向奔赴”
已过花甲之年的熊阿姨,来深已超10年。对于她来说,“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在交通路口体现得最为突出。“因为我年纪大了,走路比较慢。所以过马路就成了一个难题。”熊阿姨说,之前在老家生活的时候,因为走路速度慢,往往一个路口要走很久才能过去,“车都开得比较快,极少会停下来让行人先过。”来到深圳之后,熊阿姨最大的感受就是过马路方便了。“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太敢过。在斑马线等候时,就有车停住了,仔细一看,司机在挥手示意让我先走,我才反应过来。”熊阿姨说,来了深圳过马路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除了司机主动停车礼让,还有一件事让熊阿姨印象深刻。“在深圳过马路,人们的红绿灯意识比较强,都愿意遵守交通规则。”熊阿姨说。
市民李先生则表示,礼让行人已经成为他和很多私家车主的自觉习惯。当然,这首先是一种规则,违者会被处罚。但是,对深圳的机动车主来说,礼让行人不仅仅是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则,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规范。李先生认为,这离不开交警部门的努力。深圳交警从来不是为处罚而处罚,而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宣导,把礼让行人变成内化于心的常识,成为人与人的良性互动。当他开车在斑马线前停车礼让行人后,常常有一些被礼让的行人向他竖大拇指。“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觉得内心暖暖的,也为自己停车礼让这个小举动感到自豪。”李先生说,当看到“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征集的消息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礼让行人,文明的双向奔赴。”
▲扫码参与“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征集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