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跳绳打卡,却在充值升级装备?有小朋友一掷千金!律师说法→丨网事

读特新闻记者 葛墨含
04-09 20:3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天天跳绳APP陷充值争议。

天天跳绳APP最近惹到孩子家长了。

“孩子用学习机下载使用跳绳软件,最后充值近3000元升级装备”“会员体验到期,自动扣会员费并未提醒”“孩子被我发现买皮肤,直接吓哭了”……近日,读特新闻热线接到消费者报料称,自己孩子下载天天跳绳APP,原以为是跳绳打卡,不料却是在平台充值升级装备,等发现时已经花费2800余元。虽然最后向平台追讨成功退费,但该家长仍质疑平台诱导未成年人消费。

就此,天天跳绳方面回应称,“软件内的充值都是在用户同意的免密支付或者输入支付密码的情况下发生,不存在自动扣款的情况。而针对未成年人充值的问题,客服在家长提交审核资料通过后都会进行全额退款。”

家长以为孩子在跳绳打卡

实际上却是充值升级装备

读特新闻记者了解到,天天跳绳是一款休闲运动类软件,里面包含了多种玩法的跳绳和健身打卡。用户不仅可以在平台创造自己的运动角色,还可以通过充值来装扮角色皮肤及升级不同等级的会员。该款软件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也成为一些学校给学生布置跳绳作业的打卡软件。

读特新闻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看到,有关天天跳绳的投诉近百条,主要集中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扣费”“未成年人被诱导开通会员扣费”等问题。在社交平台,夏女士(化名)发布了“天天跳绳软件,莫名其妙被扣了快3000元”的网帖,该帖引发大量网友跟帖讨论,阅读量达到百万。

黑猫平台投诉截图。

夏女士告诉读特新闻记者,自家孩子用学习机在今年3月左右开始使用该软件进行运动打卡。“我们家熊孩子当时绑定了免密支付,他一直以为自己点的是软件里游戏赚的金币升级装备,最后没想到扣的都是‘真金白银’。”等到夏女士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累计花费了2800多元,不明所以的夏女士最终决定发帖求助。

夏女士提供的部分账单流水截图。

“我自己也打开软件看了,这个扣款金额位置不明显且一直在提示升级,孩子发现花的是真钱后都吓哭了。” 夏女士表示,这是孩子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表现得最乖的一次。


商城页面截图。

在此热帖跟评的吴女士(化名)告诉读特新闻记者,自己的孩子也在该软件“一掷千金”。据介绍,吴女士的孩子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居家停课时,下载该软件用于运动打卡,当时孩子还未满8岁。此后,孩子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始陆续购买皮肤,并在没有设置限额的情况下不断购买金币,只为提升等级,“账号每次都是几十块几十块地扣钱,最后发现的时候,已经累计消费了近2800元。孩子事后说充值买装备等级就会更高,而且充值十分简单。”

夏女士退款成功截图。

夏女士发帖后,天天跳绳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了她,并最终成功退款。吴女士也告诉记者,她在此前提交证明未成年人充值的相关证据后,也完成了退款流程。但他们的孩子经历此事后,均不愿再使用这款软件。

“我认为他们的充值设定还是有问题,购买皮肤和升级很容易让未成年人掉入消费陷阱。” 一位妈妈告诉记者。

天天跳绳:已经设置青少年守护模式

企查查资料显示,“天天跳绳”软件服务为上海微茫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2024年被评为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曾在2024年8月5日因违反《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被处罚3万元。

读特新闻记者实测该软件后发现,天天跳绳在登录后便会显示“7天免费会员体验”的页面,用户作出选择进入下个页面,开通体验也就意味着同意该软件的《会员自动续费协议》。


软件内的皮肤排行榜。

此外,记者在软件的活动页面看到,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皮肤和角色可以用“跳跳币”进行购买,从几百“跳跳币”到几千“跳跳币”不等。在所有角色中,最火爆的当属哪吒和敖丙,而他们的标价分别是6980和6480“跳跳币”。根据平台充值规则,每充值1元人民币可换100个跳跳币。


会员试用页面。

4月8日,天天跳绳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软件试用结束后的续费形式与其他主流APP类似,软件内支付费用时都是需要用户同意免密支付或输入密码。”工作人员强调,会员试用结束后,软件会有短信续费扣款通知,APP内的每一笔消费也都会在消费平台上显示,绝对不存在乱扣费的问题。

该工作人员解释道,目前软件内的所有玩法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运动画面来吸引用户运动,装扮人物的功能也是一种正常的商业化运作,“我们的用户群体很庞大,涵盖人群的年龄段也十分广泛,不能因为有未成年人使用该平台跳绳,我们就完全杜绝商业化。”

针对未成年人付款的情况,该工作人员表示,只要联系客服都可以进行无条件退款,“为了避免未成年人误触消费,目前APP已设置青少年模式,该模式包括限制使用时间、免广告、禁止充值等。我们尽到了提醒义务,也希望家长可以尽到一部分监管义务。”

随后,读特新闻记者实测了该软件的青少年守护模式,在设置密码打开该模式后,确如工作人员所说,用户无法再进行任何充值,该软件其他运动功能均可以正常使用。

律师:应优化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

针对未成年人线上平台充值的问题,广东信琅律师事务所国际与新业态法律部主任、执业律师肖小月接受采访时指出,未成年人充值行为的法律效力,应结合其年龄、智力水平及对充值行为的认知能力进行综合判断。若充值行为被认定为无效,则需进一步审查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履行情况以及游戏服务商的监管措施是否到位,并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划分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八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游戏充值行为自始无效;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单笔或累计大额充值行为效力待定,须经法定监护人明示追认,否则归于无效(司法裁判中,“大额”标准需结合未成年人所处地域消费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及行为与年龄智力的匹配性综合判定)。

“在发生此类纠纷时,家长应妥善收集并保存相关证据,包括游戏账号的注册信息及认证资料、充值交易记录、扣费短信、与客服的沟通记录和其他能证明未成年人操作的证据等。” 肖小月说。

肖小月表示,各大网络平台应该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落实“实名验证+人脸识别”双重认证,接入国家防沉迷系统或设置单次充值限额(如单笔≤50元,每月累计≤200元),加强对异常交易的监测,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同时,家长也应加强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因监护疏漏导致财产损失。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葛墨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