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名家走进东莞,探寻素人写作蓬勃发展答案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莞文联 文/图
04-02 21:4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为深入挖掘基层文学创作的鲜活力量,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文艺报》社联合东莞市文联在3月28日至4月1日开展“东莞写作群”现象专题调研。4月1日中国作协《文艺报》总编辑刘颋、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东莞文学艺术院一级作家柳冬妩联袂在东莞市文联一楼文艺空间,展开一场主题文艺沙龙,与东莞作家畅聊“新大众文艺视野下的素人写作”。

作为中国制造业重镇,近年来,东莞不仅以“世界工厂”闻名,更悄然孕育出一批来自工厂流水线、社区市井、服务行业的素人写作者,他们以质朴笔触记录时代变迁与生活百态,形成了独特的“东莞写作群”,成为中国备受关注文学现象。

当前,“素人写作”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自媒体平台兴起,普通人的创作热情被激发,他们以真实生活为底色,书写个体经验与社会变迁的交织。东莞作为素人写作的典型样本,涌现出温雄珍(烧烤店老板)、熊锋(笔名苏烛,工人作家)、李焕文(瓦力,社区写手)等代表人物。

沙龙上,刘颋表示,日前在东莞举办的中国文艺名家东莞行暨“东莞文学四十年的经验、记忆和想象”主题分享会,以及“城里的阳光·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座谈会期间,《文艺报》的一篇观察文章《更多的“王计兵”在这个城市涌现》在国内产生热烈反响,让全国文艺界关注的东莞的“素人写作”现象。

刘颋认为,东莞素人写作蓬勃发展得益于东莞从上到下地对文学的重视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文学生态,同时,城市的“迁徙性”带来大量的文化种子,在莞生活的人群在安定与流动的矛盾之间造就了文学生机和活力,也造成了基层写作者的蔚为大观。

“在文学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素人,大家只是写作经验的多与少,用文学解读生活和命运的方法方式不同的区别。在AI时代下,文学依然是人类安放灵魂的所在。”刘颋进一步解释说,现代城市发展的变动和迁徙,与人类追求灵魂安定的深层诉求,激发了文学的生机和活力。东莞的素人写作者们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进入文学的道路都不一样,他们的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界限,以鲜活视角呈现打工生活、市井百态,成为新时代大众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说明了文学的新时代意义。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通讯员 莞文联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