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大型个展“自然-非然”展览汇聚近四十年艺术生涯精粹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03-25 10:5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主办,季丰轩画廊协办的薛松大型个展“自然—非然”于3月24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A3展厅开幕。展览汇聚薛松近四十年艺术生涯的精粹,全面呈现从波普拼贴到抽象表现的艺术发展,涵盖共六十余件画作及文献档案,并聚焦艺术家2019年以来的 “法自然” 系列新作。

展览主题“自然-非然”源自薛松2019年创作的 “法自然” 系列,艺术家对多重自然观的融合、物理自然、文化自然及数字自然在此交叠共生,并具双重意义:既“顺应自然” 的意味,遥应了东方“天人合一”的理想;亦包含对传统自然观的解构,映照出现代文明中自然与人工的割裂,旨在表达艺术家作品里矛盾而统一的状态。

薛松于1965年出生于中国安徽,1988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毕业。在近四十年的创作历程中,他将东方与西方、历史记忆与当下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观点连接起来,被誉为中国波普艺术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1991年在画室的一场火灾意外成为了他创作生涯转变的契机。从此,“燃烧”和“拼贴”成为薛松独一无二的艺术手法。薛松的作品,是以火焰和灰烬为媒介,通过拼贴手段,把形形色色的印刷品残片组合成全新的形象世界,并广泛涉猎全球波普、本土波普、大都市、新山水、中西对话、文字与书法等主题,不断地制造出微观与宏观的矛盾,造型与内容的冲突。 2019年后,薛松受道家哲学启发创作“法自然”系列,作品主题摒弃了所有可辨识的文化符号或历史叙事,取而代之以万物和自然的意象,走向纯粹的精神境界。

在展览的第一章节,集中展示“法自然” 系列,并以“自然”作为分主题,按四季节气依次展开,呈现艺术家扬弃浮华人事而上升至超越性的宇宙。第二章节回顾了薛松从1990年到2019年的波普风格作品、创作年表和文献,是为分主题 “非然”,勾勒了薛松艺术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关联,寓意艺术家对人间万象的深刻回应。

2019年后,薛松的艺术风格历经 “蜕变”,作品渐从波普具象转向表现性抽象,打破形式框架的束缚,创作“法自然” 系列。取名自《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自然”是一种绵延的动态,即指事物本来的面貌,强调顺应自然规律。

出生和成长于安徽砀山的艺术家,在童年就受到当地老庄世界观风气的影响,“法自然”是经历上海大都市繁华后 “返璞归真” “洗尽铅华”,是一种怀乡式的回归,也是在现代都市生活语境下对道家“天人合一”自然观的诗意畅想。

薛松绘画中的抽象是中国式的,在于 “气韵生动”,他以感知和想象敏锐捕捉宇宙气息和天地万物,在宁静中呈现生命的本真状态。从 “文字与书法”的抽象到“法自然” 的抽象之间并不存在着创作上的跳跃,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渡。

展览特邀艺评家、策展人姜俊策划。他认为,在薛松的创作视野里,“自然”是一个多重维度。它既是物理世界中山川湖海、花草树木构成的物质自然,也是道家哲学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自然,更是藏在炫彩屏幕背后,由数字代码构建、重塑人们感知的数字化自然。这种对 “自然”的多维诠释,让他的作品在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发人们对当代生活和自然本质的深度思考。

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见薛松开始从自然中获得灵感,用抽象的书法笔法转化传统,连结当下。燃烧、拼贴,他这样创作了30多年,还将继续,“方式只是语言,重要的是讲不同的故事,新的故事。”过去,他解构传统,解构中西,在未来的新作中他还将解构他自己。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6月29日。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王雯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