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涵与余友涵”展带你走进余友涵的艺术世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03-24 22:4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友涵与余友涵——余友涵的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正在深圳美术馆(新馆)三楼向观众免费开放,持续至7月10日。本次展览由艺术家、策展人与艺术史学者刘鼎和卢迎华共同策划。展览由深圳美术馆主办,应空间当代艺术中心协办,全面呈现上海艺术家余友涵先生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涵盖100多件作品和丰富的文献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余友涵离世后的首个大型回顾展,展览通过余友涵的早期实践与其晚期创作之间的对话,展现出其内在变化的思想肌理,并使艺术家的个人生涯与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及其背后的思想流变形成互文关系。

余友涵

1943年,余友涵出生于上海,1973年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直至2023年离世。余友涵被认为是中国当代重要和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实践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先驱。余友涵融汇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西方艺术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各种视觉手法的持续探索,他的绘画保持着普遍意义,影响并感染了一代年轻艺术家。

作品凝聚他对生活与文化的思考

余友涵的艺术人生跨越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数个激荡的历史时期。他的创作发端于骤变中的社会生活,他通过艺术含蓄地转译了他对生活与文化的思考。到了晚年,他充分地反刍早期的创作经验,在作品中展现出多变、灵动、自如、平和的面貌。

余友涵曾这样概括形塑自己创作的因素,“一方面,可能是社会本身所带来的情感上的刺激;一方面,全球的当代艺术的潮流;一方面又是中国的生活。三者碰撞,我把它画出来。”这个具有宽度的自述几乎可以囊括他创作于各个阶段,且形式和主题各异的作品。

20个世纪70年代,他从现代形式入手开始其艺术训练;20个世纪80年代初,他以追求现代化的热切,开展抽象语言的探索,寻找有内涵的自我形式;20世纪90年代,余友涵开启了结合自身艺术经验,拼贴“波普”系列;以及随后容纳大众生活与民族传统形式的“啊·我们”系列;2002年后,余友涵选择沂蒙山作为写生目的地和绘画母体,使其成为一片想象的自留地。此后,他不断地以沂蒙山作为对象和媒介,也不断地重返“圆”这一早期母题,生发出纷繁多彩的晚期创作。

两位策展人长期深耕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和书写。在此次展览中,他们基于艺术史和思想史的双重视野,勾勒出余友涵立足于自身的艺术探索,与时代孜孜不倦地对话的卓越成果,也从余友涵的个人实践中提炼出若干与当代艺术史相关的关键性问题。艺术家不懈的努力使他在人生和创作的不同阶段都绽放出饱满的生命力。在偏早期的、篇幅偏小的作品中,余友涵往往以“友涵”落款,而在更多的、大幅的作品中,则签上其全名。

沂蒙山 01布面丙烯  260×112cm  2002

与此同时,在不同时期的探索中,余友涵总会以当时的形式和主题,创作带有自传特点的作品。这些自画像成为一种记号,标记着他在各个时期的某种关切与心迹。这一发现促使策展人以“友涵与余友涵”作为认识余友涵的一种方式,深入余友涵的宇宙,感受他无穷的创作热情与能量,也从他留下的图像、笔触、色痕、书写和话语中辨识他的艺术观和世界观。

早期与晚期两种风格的辉映,诠释艺术创作理念

展览通过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两个相互辉映的部分来谱写余友涵的创作人生。他的早期经验包括了1970年代的后印象派风格的风景写生,和1980年代通过揣摩现代派形式的作品,结合“文化热”思潮抵达“圆”系列的探索过程。他的晚期风格,即在2002年之后直至晚年的20余年间,不断消化和游戏他在上一个阶段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从而抵达轻松自然,超越某一风格和时间的“晚期风格”,释放出早期的快乐和发现。

1981-10纸本油彩  69×49cm   1981

1983-11 纸本丙烯  108×78cm 1983

早在1983年,余友涵就从毕加索的创作中认识到其主要特点在于“不管是各时期还是在一个时期中,还是在一幅画的各个部分,都变化无穷。色不同边,线不同端。”他将此创作特点作为对自己的期望,恰恰是这一诉求将余友涵所有晚期的探索都统一了起来。从友涵到余友涵,展现出一位艺术家不断成长和自我扩容的过程。余友涵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艺术中,对自我创造进行探索可以一直进行到底。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