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龙岗课程讲坛”开讲,以高质量课程开发推进“每周半天计划”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张筠筠 孙渊
03-21 18:3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3月20日春分,生命向上蓬勃生长的美好时节,2025年第一期“龙岗课程讲坛”在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龙城创新学校举办。活动聚焦“每周半天计划”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李臣,龙岗区教育局副局长叶德卫,区教科院党总支副书记杜少凡,全区“每周半天计划”相关负责人以及试点学校教师代表参加活动,并面向龙岗区同步直播。

课例展示+AI评课:以AI赋能解决教学真问题

今年的首期“龙岗课程讲坛”,围绕“每周半天计划”课程开发与实施这一主题,通过项目展示、专家讲座等环节,深入探讨课程落地与创新的路径,有助于为“每周半天计划”深入实施提供宝贵经验,也期待为龙岗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龙岗区教科院课程教研员孙渊表示,活动旨在总结优秀经验,分享创新案例,以高质量课程开发推进“每周半天计划”。

课例展示环节,谢静如老师带来跨学科阅读推进课——《跟着法布尔学观察》。课堂上,学生深入研读《昆虫记》原文,系统梳理法布尔的观察策略,并通过小组展示、讨论、质疑与求证等环节,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谢老师则巧妙引入AI技术,以“法布尔”智能体与学生们展开跨时空对话,并引导学生提炼法布尔的观察方法,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课堂上,学生通过创建“新型昆虫”观察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享受到科学探索的无限乐趣。

评课环节,针对DeepSeek锐评的“走过场”问题,孙渊展示了“扫码在线评”方式这一创新做法的价值。他指出,这种方式可以减少评课人和被评课人的心理负担,还能在短时间内高效收集大量反馈意见,并通过AI技术进行智能分析与总结,为课程优化提供科学参考。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真正的AI赋能不在于为了应用而应用的炫技,而在于用技术解决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

经验分享+实践智慧:直面“三难”,巧解“三策”

课程分享环节,金仪璠老师从“为什么选择昆虫主题?”“如何实现跨学科学习的落地?”“如何转化实践基地资源?”三个问题出发,详细阐述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路径。她强调,课程开发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体验与跨学科整合,同时善用AI技术赋能课程建设,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支持。

施珍梅老师则以《每周半天计划:直面“三难”,巧解“三策”》为题,分享了学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破解难题的经验。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经费支持有限、优质校外课程稀缺等现实问题,学校通过“团队建设”“资源整合”“课程创新”三大策略,成功实现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施珍梅认为,学校应充分发挥课程领导力,加强师资培养与跨学科协作,同时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专家引领+教育期待:在总结与反思中保持冷思考

活动中,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李臣带来《生活微探究微课程开发》专题讲座。现场解读了学生为何需要探究生活微课程,并通过“如何让声音小一点”的课程案例,阐释了生活探究与学科探究的统一性;分享了生活探究微课程的核心要素,他强调一个成功的微课程应具备吸引学生的主题、明确的内容和实施策略,并且注重课程评价。李臣还列举了不少富有价值的课程案例,提倡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开发。

龙岗区教科院党总支副书记杜少凡期待,所有教师持续保持热度,踊跃投身其中,积极探索“每周半天计划”的课程开发。注重总结与反思,保持冷思考,统筹做好“做中学”“用中学”与“悟中学”的关系,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确保课程建设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杨渝嘉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张筠筠 孙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