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百年非遗焕新生 “河源龙”腾跃招才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陈振敏
03-16 22:1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3月16日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举行的“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上(下称招聘会),一支威武雄壮的手作龙嗨翻全场,成为盛会团宠。当天,河源省级“非遗”项目东源上莞追龙(下称东源追龙)与潮汕英歌舞、佛山醒狮等共同为招聘会表演招才。这是东源追龙这500年“非遗”项目与现实嫁接,展现其强大生命力的又一实践。

“追龙”是东源县客家地区的传统春节民俗,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的东源县上莞镇墩头村,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三,村民追随火炬龙和香火龙巡游全村,用点点火焰、滋滋龙香满载国泰民安、家族团结、家业兴旺的期望。“追龙”在202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6日上午9:10时,满载着美好祝福的香火龙,在东源追龙——天禄香火龙第16代传承人陈理戈的带领下,准时出现在招聘会现场,迎接前来求职的各界英才,随后,这条龙又在展馆内登台表演,全场巡视。引来现场一拨一拨的观龙热潮,大家纷纷用手去触摸龙头,以祈好运。当天河源15家招才摊位前也是热闹异常,不少毕业生表达了去河源就职的强烈意愿,且希望可以借机向陈理戈团队学习作龙舞龙,体验传统“非遗”的魅力。

全村80多人手作半年成条龙

与以往色彩绚丽的龙不一样,记者眼前的这条龙全长41.9米,完全由稻竿和竹子手工编织而成,纯天然,不事粉饰,还散发出淡淡的稻禾香,霸气、威严与亲和力集于一身,甚是奇妙!

陈理戈介绍称,作为传承了500余年的手艺,他所在的上莞镇新轮村墩头自然村的村民每年7月份开始编龙,每年编一条,这次在招聘会展演的龙就是全村去年80多人费时半年编织出来的。“最难做的是龙头,由我们祖上留下的尺寸,先用竹篾扎成一个龙头骨架,再糊膜纸糊纱布,让它硬化了以后再进行龙头的编织。像今年这个龙,比较特别的是眼睛,比去年做得更加有棱角感,更加有力,龙角更加大了,舌头是会动的。”陈理戈自豪地说。

就在很多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时候,东源的香火龙却“人气”很旺,墩头村家家户户世世代代都作龙,孩子们四五岁就往祠堂里跑,看大人作龙,等到十三四岁就会参与舞龙。陈理戈介绍,由于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从前年开始,他们就化整为零,每年7月始,把稻竿和竹子等送到河源市区的两个点集中,每天晚上在各处上班和做工的村民就汇聚而来作龙。一条制作好的龙有300多斤,要100多平方米空间来存放,这个“龙仓”也是在市区工作的老乡志愿提供的。“一些在深圳上班的老乡,有空都会回来参与作龙,每年正月十一到十三的‘追龙;活动也必定是要参加的。”

传统化的工艺 现代化的载体

据介绍,东源追龙,作龙的稻竿和竹子全部取自天然,作龙也没有费用,全凭大家对于这一传统工艺的热爱。值得一提的是,申请省级“非遗”成功后,东源追龙的名气越来越大。“2023年开始,我们这个龙开始有了‘造血’功能,很多活动会邀请我们出去表演,在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有一些收入。”陈理戈言谈之间有掩饰不住的自豪。一来他认为作龙这个“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有着天然的聚集力,世代薪火,作龙世家,延绵不绝;二来这也表示“我们的文化传承有更强的生命力,下一步,工艺品、吉祥物等周边也会做。”

其实,东源追龙的生命力,很重要的还来自当地政府的全力推动。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非遗项目,今年3月1日,东源县结合“二月二 龙抬头”的节气,整合各乡镇的“追龙”“舞狮”“龙灯”等传统春节民俗,为“追龙”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活动现场, 16 条“东源龙”气势恢宏,29 头“雄狮”威风凛凛,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让这一古老的非遗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次,“东源追龙” 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进行表演,无疑是广东非遗文化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自身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东源希望能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与热爱,推动非遗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东源县还格外注重青少年群体的传承学习。东源县文化馆开设了“非遗课堂——青少年龙狮公益培训活动”,吸引了众多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少年踊跃参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派出专业的龙狮队主教练秦玲、副队长李泽担任授课老师,为学员们详细解读龙狮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授表演技巧,并作精彩的示范表演。让青少年们近距离领略龙狮文化的魅力,有效增强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传统非遗得到有效传承。

(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海峰 通讯员 陈振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