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剧|《似锦》:古偶剧市场的新气象与女性意识觉醒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03-10 18:2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三月,在古装偶像剧(古偶)这个“卷出天际”的赛道上,正在腾讯视频、东方卫视热播,由杨晓培担任艺术总监及总制片人的《似锦》带来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新气象。古偶剧市场同质化严重的当下,《似锦》如同一股清流,以宋代美学为基底,以女性意识觉醒为核心叙事,重新定义了古偶剧的创作边界。

古偶剧长期陷入“重生复仇”“甜宠虐恋”的窠臼,观众对工业糖精与悬浮逻辑的厌倦已积重难返。《似锦》却以“重生+权谋+女性逆袭”的复合叙事模式,跳出了传统框架。剧中姜似(景甜饰)的重生并非单纯为复仇服务,而是以“爱己而后爱人”为信条,通过退婚、智斗恶戚、破案等行动,实现从个体觉醒到群体救赎的升华。这种叙事革新,既保留了重生剧的爽感,又赋予其“女性互助”“经济独立”等现代性内核,让观众在解谜与逆袭中感受到价值共鸣。

此外,《似锦》以宋代雅文化为美学基底,从服化道到场景设计皆浸润东方古典韵味。剧中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的文人四艺,以及依托于“移步换景”造园理念的园林建筑,既还原了宋代风雅,又以工笔画般的镜头语言构建沉浸式美学体验。这种“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创作理念,为古偶剧的视觉表达树立了新标杆。

《似锦》最颠覆性的突破,在于对女性角色的立体化塑造。姜似不再是传统古偶剧中依赖“金手指”或男性拯救的“伪大女主”,而是以智慧与谋略主动破局。她退婚时的坚决和巧妙周旋,既是对封建婚嫁制度的嘲讽,也是对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的现代呼应。剧中女性群像更构成封建伦理的微观解剖:二姐姜倩的无奈与觉醒、二婶市侩表象下的母爱挣扎、长公主的权谋野心,均跳脱了“非善即恶”的扁平化设定,展现出复杂的人性光谱。

尤为可贵的是,剧集通过“女性互助”深化觉醒主题。姜似帮助巧娘反抗阶层身份压迫、与郁锦(张晚意饰)联手破案为女性沉冤,这些情节以“Girls help girls”的精神,将个体抗争升华为群体救赎,呼应了当代女性主义的核心诉求。

《似锦》的成功为古偶市场提供了三重启示: 首先是主题深度化。将女性觉醒、权谋博弈等现实议题融入类型剧,避免空洞的“爽感消费”。如姜似以香铺实现经济独立,隐喻当代女性对自主权的追求。 其次是美学精细化。通过考据式场景还原(如宋代礼仪、茶艺)与现代审美融合,打造文化质感。剧中“芍药花下埋尸”的诡谲意象,既是悬疑线索,也是封建压迫的视觉隐喻。第三是叙事复合化。突破单一爱情线,将探案、宅斗、权谋交织,形成多线程张力。姜似与郁锦的“相爱相杀”,摒弃工业糖精,以势均力敌的情感模式重构古偶爱情审美。

《似锦》整体以创新姿态,为古偶剧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提供了范本。

《似锦》如同一盏走马灯,在旋转的光影中映照出封建女性的困境与觉醒,也折射出古偶剧市场的转型可能。它证明,观众并非抗拒古偶,而是厌倦了陈旧的叙事与空洞的人设。

当姜似挥剑斩断命运蛛网时,她不仅改写了剧中人的轨迹,也为荧幕外的创作者指明方向:唯有将美学匠心、女性关怀与时代精神熔于一炉,古偶剧方能真正“前程似锦”。

(图片由剧方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