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画院创始人吴小燕:最好的教育是帮孩子找到光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03-06 18:0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除了教绘画,美术教育还能做什么?在小燕画院创始人之一吴小燕看来,少儿美育的最大价值关乎自我价值的追寻,关乎改造社会的热情,是“给孩子们信心的显化,让他播种希望种子,让他找到自己,找到光。”

近年来,美育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少儿绘画,教还是不教?AI时代,美育如何帮助孩子迎接未来挑战?在倡导“社会大美育”的当下,儿童公共教育应该怎么做?作为国内少儿美术教育的拓荒者,已有43年历史的小燕画院有诸多思考。最近,吴小燕登上CCTV《信用中国》节目,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对话,探讨美育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吴小燕与董建国共同创办了小燕画院。

吴小燕深耕美育领域43年,她创立的小燕画院总部位于深圳,以“用艺术滋润人生、改变人生”为核心理念,面向3至18岁青少年提供艺术教育服务。在吴小燕看来,艺术不仅是绘画技巧的传授,更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快乐一面、健康一面”的媒介,通过创意表达让每个生命“充满光”。

这一理念源于吴小燕的成长经历。幼年时,她因未被传统教育体系充分认可而备受挫败,这段经历让她立下志向:创办一所让所有孩子远离教育伤害的机构。1980年代,她与先生董建国放弃海外发展机会,扎根深圳创办小燕画院,将艺术教育视为“灵魂生长的过程”。

在吴小燕的教育体系中,创造力被视为“上苍赋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她直言传统美术教育常以技法训练束缚个性,而小燕画院则致力于打破这种桎梏:课程涵盖插画、雕塑、电影拍摄等20余个专业领域,甚至让8岁孩子尝试剧本创作、镜头剪辑等综合艺术实践。例如,曾邀请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导师指导6岁以上儿童完成从编剧到配乐的全流程短片制作,用多维度的创作体验“种下自信的种子”。

这种“无禁忌”教学法成效显著:画院累计向耶鲁大学、罗德岛设计学院等国际顶尖艺术院校输送300余名学生,升学率达100%。其作品因独特的创新性颠覆了海外院校对中国学生“临摹复制”的刻板印象,被赞为“充满艺术广度和深度的表达”。

吴小燕的教育版图不仅限于普通儿童,更关注特殊群体。她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教授自闭症儿童,通过光色疗法与情感共振“走进他们的频率”。曾有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从4岁起接受艺术治疗,最终成长为微软产品经理,坦言“绘画重塑了我的理解力和人生轨迹”。

对于普通家庭,吴小燕建议家长摒弃“标签化”思维:艺术教育应“从观察一片树叶的纹理开始”,通过日常引导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她强调低龄段教育的核心并非技法,而是激发感知力,“让平面与立体、现实与幻想自由交织”。画院独创的个性化培养体系,甚至允许4岁儿童在木板上泼洒颜料,通过触觉唤醒感官系统,再以故事化引导完成艺术表达。

山西五台山西王村村落概念性实践项目

近年来,吴小燕将美育实践拓展至社会公益领域。她带领学生在山西五台山建了一座100平方米的乡村公共建筑,从草图绘制到实体落成全流程由青少年主导。这个将乡村活化与建筑美学相结合的作品不仅斩获多项国际大奖,更成为“艺术改变社会”的鲜活注脚。

在吴小燕的教育哲学中,美育是破除城乡藩篱的密钥。她主张通过艺术教育让乡村儿童相信“自己也能创造美好”,同时激发城市学生用创意反哺社会。这种突破地域与身份限制的实践,正是她对“社会大美育”理念的生动诠释——教育不仅要成就个体,更要“为世界种下希望的种子”。

小燕画院带领中学生用集装箱打造农业体验项目。

面对AI时代的挑战,吴小燕认为艺术教育的价值愈发凸显:它培养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是应对未知的核心竞争力。从自闭症儿童到乡村少年,从电影导演梦到建筑设计师,小燕画院用43年证明:当教育挣脱功利枷锁,回归“相信与赋能”的本质,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正如吴小燕所言:“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显化信心,让每个生命相信自己能改变社会,也能谋求幸福。”

美术教育家吴小燕做客CCTV《信用中国》节目

“每个孩子都是未完成的艺术品,教育者的使命是提供足够的相信——相信他们能改变自己,更能改变世界。”这种信念,正通过小燕画院全球化的教育网络,在深圳、纽约、巴黎的课堂里,在乡村图书馆的砖瓦间,在自闭症儿童的画布上,持续播撒着希望的光种。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