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个全国学雷锋日,嘀嗒出行发起首届顺风公益云沙龙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03-05 21:4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今日是第62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嘀嗒出行发起主题为“探索小善文化新路径——首届顺风公益云沙龙”,多位公益组织负责人、公益KOL、顺风车用户委员会委员,围绕上述议题展开深入分享思辨,并得出诸多共识。这是移动出行行业首次基于业务场景,来探索如何更好促进公益理念泛化和小善理念普及的新路径。

绝大多数嘉宾都切身感受到了民间公益更加泛化普及的新趋势,对于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发挥的作用予以深入辨析和高度肯定,也充分肯定了顺风车业态本身的先进性,认同顺风车起源邻里互助天然具备向善基因,融入生活日常,线上线下结合,更容易增进陌生人的信任友善,在促进小善文化弘扬方面有独特创新价值。

同时,与会嘉宾还对顺风车行业如何助力打造小善文化长效机制方面,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包括:公益场景延伸,组织顺风车用户参与更多维度的公益活动;以小红花为依托打造公益生态,强化用户价值实现感,联动各地志愿服务机构,让各地用户更好助力本地公益议题解决,发挥用户中的榜样力量,树立接地气的正能量典型等。

作为互联网平台,顺风车平台在机制创新、理念普及、资源整合方面具备诸多优势,而源于邻里互助的顺风车天然具备向善基因,而平等互助的同路人又在合乘中逐渐强化了这一独特文化生态,让顺风车凝聚更多热爱分享,崇尚利他的同路人。

以嘀嗒出行为例,过去几年基于嘀嗒小红花、同路人文化共塑持续强化平台正能量生态,得到用户积极反馈。在嘀嗒出行于2024年末发布的《顺风车与陌生人信任度调研报告》显示,有超七成受访用户认为当下陌生人之间更信任了,集中表现在:更愿意随手相助、更礼让、更礼貌友好、不那么防备等四方面。此外,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嘀嗒小红花以及顺风车上收获的温暖体验,会让其在生活中对陌生人更信任友善”,这一定程度验证了顺风车的信任外溢效应,能激发陌生人之间善意自然流动并延展到日常生活,让随手行小善成为更多人的习惯。

而从整个顺风车行业看,春运公益返乡,自发爱心送考车队,基于业务特点和人群特点衍生出了很多顺风公益形式。此外,很多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顺风车用户,通过知识和经验分享,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社会互信,比如顺风车上的公益普法,分享教育理念等。

在顺风车用户委员会委员、安徒生教师奖发起人,前联合国项目官员董瑞祥看来,嘀嗒顺风车为重塑良好社会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具备公益属性,让乘客和车主都可以通过平台创造社会价值。

多位嘉宾也对此进行深入论述。澎湃新闻公益事业部负责人刘霁认为,真实面对面交流更能消融陌生人疏离。如今,人们习惯线上交互,面对面线下交流越来越少,陌生人之间更容易疏离,这时就更需要小小善意,让疏离慢慢消融,增进群体归属感。顺风车让大家能有面对面的接触,来自同路人的小善举也能给很多人带来情绪价值。

相对于纯线上场景,顺风车实现了陌生人之间从线上到线下的真实链接,对行为的正向影响也会更加深刻和有效。

顺风车用户委员会委员,中职安健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瑜认为:“随手公益更容易形成长期习惯,比如上下班开一段顺风车就是顺手的,同路人互相提供情绪价值,互相正反馈,还减排环保,多方共赢,这就很容易行成长期行为。顺风车车主大多是固定线路上下班,因为自己正好要开车也能给到同路人额外便利,这就很容易形成长期行为。

而在亿欧执行总经理、亿欧汽车总裁杨永平看来,当下很多传统朴素价值观道德观,如仁义、礼让、和善文化,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加深入人心,有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能力去精准影响引导不同人群拥抱善意。在ESG发展目标之下,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也有了更多新路径,如顺风车平台基于平等互助合乘的场景特点,实现对社会风气等软性层面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其实还有很多新价值方向值得探索。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上官文复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