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修复”迈上快车道!深圳服务型执法再升级

读特新闻记者 高灵灵
03-02 18:47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做到“合规有深度”“监管有精度”“执法有温度”“帮扶有力度”

3月2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圳市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相关情况。会上,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洪隽介绍,2025年,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将聚焦“合规有深度”“监管有精度”“执法有温度”“帮扶有力度”,持续推行服务型执法。

洪隽提到,按照构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的执法新模式,深圳实施小错免罚、首违不罚的“容错式执法”,对1400余件轻微违法行为实施减罚免罚,减免罚金额近6000万元。

同时,在全国首创“随信综合查”新型监管模式,按照企业信用评级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2024年在42个民生领域开展了71期跨部门联合检查,融合重复检查任务3.86万户次,平均每100次上门检查任务减少39次,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

探索建立涉案主体事后帮扶机制,推动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提质增效,全年完成信用修复7593单,修复率提升11.65%。开展约谈、指导、回访共计2084次,切实让经营主体感受到执法温度。

今年年初,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涉企行政检查问题,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又第一时间出台了推行“服务型执法”的8项措施。为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接下来,市市场监管局将聚焦“四个度”,为广大经营主体创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一是坚持“合规有深度”。推行“滴灌式”合规指导,创新“企业点单-部门派单-专家接单”指导模式,针对低空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领域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化上门辅导。

推行“体检式”合规指导,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等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风险排查体检服务,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防范管理漏洞,促进合法合规经营;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行“互达式”合规指导,建立惠企利民政策发布、精准推送、快速兑现、评估问效等机制,提高政策知晓度和监管透明度,畅通经营主体诉求反映和问题解决渠道。

二是坚持“监管有精度”。推动建设全市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以数字化手段赋能监管执法。大力推动融合式检查,能合并检查的,不重复检查;能联合检查的,不多重检查;能通过网络监测、信息共享、智慧监管等方式开展检查的,不入企检查。

此外,市市场监管局还将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宠物服务等行业打造一批跨部门综合监管标杆场景,针对同一场景企业整合监管标准,按照“同一检查对象能减尽减、能联尽联、能融尽融”,源头减少“无效、低效”检查。

深化“随信综合查”。2025年跨部门检查占年度总检查比例不低于30%,政企减负率不低于40%,让企业“无事不扰”、安心经营发展。

三是坚持“执法有温度”。充分运用说理式执法文书和语言,对案件当事人讲清违法事实、处罚依据、救济渠道,提高执法说服力和公信力。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综合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多种手段,将柔性治理贯穿执法全过程。动态调整轻微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减免罚清单,对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处罚或者从轻、减轻处罚,避免“小过重罚”。但是,对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违法行为,深圳也决不姑息,做到“该宽的宽,该严的严”。

四是坚持“帮扶有力度”。深化困难经营主体事后帮扶机制,重点关注科技型、初创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在被处罚后面临的实际困难,对履行缴款义务暂时有困难的,指导其采取延期或分期方式缴纳罚款,并加强质量管理、品牌培育、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指导帮扶。

全面实施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信用修复提示函“双书同达”机制,对有一般失信行为但主动开展合规建设的经营主体,探索建立“信用修复快车道”,支持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编辑 薛锦瑜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高灵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