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薪,探索不止!“中国写意油画第二届静物专题研究展”亮相关山月美术馆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03-01 21:2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4月13日。

以文化自觉探索出中国油画的发展道路。3月1日,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主办的“文脉传薪——中国写意油画第二届静物专题研究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从全国征稿作品中遴选出85位艺术家的85件作品,同时特邀20位艺术家的20件作品参展,展现出中国写意油画在静物题材上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活力。

开幕嘉宾合影

写意油画的生动实践

油画从西方传来,经过几代艺术家的研究与创造,成为表述中国文化主题和表达中国思想观念的视觉载体,更成为表现中国画家文化情怀的语言,油画在中国的传播与广泛的社会接受也使油画拥有中国自身文化环境的支持。

“写意”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写意油画的本质是“写意精神”,作为中国艺术传统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博大精深,写意油画对外来文化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推进“油画民族化”探索迈向自我建构的融合发展之路。这一学术命题由以范迪安为代表的油画家与理论家们适时提出,为油画注入中国艺术的精神和气魄,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油画作品,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文脉传薪——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正是对写意油画精神的生动展现。该展自2015年首次亮相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九届,成为中国写意油画领域的重要学术品牌,旨在通过年度展的形式,对中国写意油画创作实践成果进行学术梳理和年度总结,持续推动其创新发展。

这一展览犹如一扇“窗口”,不仅展示“写意油画”学派发展的面貌,同时推动对“写意油画”这个学术命题的研讨。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随着写意油画创作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写意油画的面貌越来越清晰。艺术家们一方面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学术文脉;另一方面投身自然,深入生活,关心社会发展进程,创作出不少彰显新时代精神面貌的作品。

在“静物画”中以小见大

油画领域,“静物画”作为艺术家与日常世界深度对话的一种方式,常被视为画家情感凝练与精神表达的载体。今年的展览特别聚焦于“静物”专题,静物题材作为绘画艺术中的经典门类,以其贴近生活、融入日常的独特魅力,赢得了大众的广泛喜爱和高度认可。它既能够让画家将平凡细腻的情感注入其中,也能表现出充满张力的叙事性空间;既能传递出画家在形式语言探索中的心路历程,也能呈现出真实的生命感悟。

“静物画”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审美价值,也深刻地映射出社会的多样面貌与文化内涵,成为艺术家们表现创作理念和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参军表示,本次展览的作品通过对静物的描绘,展现出艺术家在日常中发现非凡、在微小中窥见宏大的能力。这既是“文脉传薪”展览持续探索的方向,也是“写意精神”在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中的生动实践。

从静物的小切口可以做出写意油画“大文章”。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范晓楠认为,此次展览以名家邀请及全国征稿的方式,汇集了全国众多优秀作品,呈现出多元的创作趋向。“写意油画的探索是持久的。这次我们选择静物的角度,让艺术家安静下来可以长期作业,从中探索写意油画语言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也吸引了很多年轻艺术家的踊跃投稿,相信对年轻艺术家未来的创作也起到导向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戴士和表示,这次展览涌现出很多年轻艺术家和新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静物在油画题材里虽然小,但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折射出艺术的品格、魅力。伴随着写意油画的深入发展,艺术家们也不断从文化、生活中激发出新的灵感和思考。”

今年迎来“文脉传薪”的第九次绽放。自2015年首届展览从深圳出发,这个以“中国写意油画”为旗帜的学术品牌,已从一株幼苗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大树。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表示,10年来,我们通过年度展、全国巡展、学术研讨、文献出版等系统性工作,构建起贯通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学术体系。今年的展览以“静物专题研究”为切入点,将中国写意油画的探索推向更深层的文化自觉。这样的探索具有双重时代意义。其一,在全球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写意油画通过静物这一世界性题材,构建起既具民族美学特质又具当代国际视野的视觉语法;其二,在科技加速重构人类感知方式的当下,艺术家们以静物为载体,重新唤醒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感知。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4月13日。

编辑 温静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