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约40%的固定资产投资、50%的GDP、60%的进出口、70%的税收、80%的技术创新。深圳社科院社会所所长、研究员吴燕妮认为,深圳民营经济活力强劲、创新驱动力强、国际化程度高,其蓬勃发展不仅仅是市场自发力量的结果,更是深圳在社会治理方面不断创新实践的成果。
吴燕妮表示,从社会治理角度解析深圳助力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的“密码”,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有效发力、数字技术应用优化政务服务、社会氛围开放包容等四个方面。
首先,“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最为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深圳历来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圳在政策执行层面保持‘企业不找,政府不扰’的克制,以‘强制度供给、弱行政干预’的治理智慧,为市场主体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吴燕妮说。
其次,众多社会组织各显神通,助力民营企业发展。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超过1万家,其中行业协会商会就超过1100家,涵盖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组织串场,各方协同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吴燕妮表示。
同时,作为科技之城,深圳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优化民营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吴燕妮认为,深圳深化政务服务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此外,包容的氛围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对人才和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吴燕妮阐释道,以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行个人破产制度为例,该制度挽救“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为陷入财务困境的创新创业者提供“安全阀”,正是深圳社会环境宽容开放的重要表现。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李璐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