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寄语 | 上外龙附校长于鸿燕:共做有根有梦的时代摆渡人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朱娟 文/图
02-13 17:1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2月13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迎来新学期,该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于鸿燕以《左手握星辰,右手捧热土,共做有根有梦的时代摆渡人》为主题发表开学致辞。

于鸿燕从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视角出发,鼓励师生在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交融的新时代中,勇担使命、开拓创新。她以央视春晚《秧BOT》节目、深圳科技创新成就及岭南文化传承为例,号召学生左手握星辰、探索科技前沿,右手捧热土、守护文化根脉,做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解码者与未来创变者,共同书写属于湾区少年的崭新篇章。

左手握星辰 右手捧热土

共做有根有梦的时代摆渡人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新春的爆竹声犹在耳畔,我们以崭新的面貌开启了乙巳蛇年的新学期。蛇,在传统文化中既是智慧与灵动的象征,又是蜕变革新的化身——正如今天的中国,既传承着五千年文明的厚重,又迸发着科技创新的澎湃力量。此刻,我们站在飘扬的国旗下,共同许下新学期的誓言:左手握星辰,右手捧热土,共做有根有梦的时代摆渡人!

一、左手握星辰:科技赋能,让文化基因“活”起来

同学们,这个春节的央视春晚上,一场名为《秧BOT》的节目震撼世界:机器人“福兮”与舞者共扭秧歌,机械臂的精准与东方美学的柔美交织,5G技术实现毫秒级人机互动。这场表演的背后,是深圳南山科技园团队用代码重构传统艺术的雄心。他们让世界看到——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让文化基因“活”起来的魔法。

在深圳,这样的奇迹每天都在发生:2024年,深圳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7.4万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春节刷屏的《哪吒2:魔童闹海》,深圳企业贡献了超40%的特效技术,让中国故事震撼全球;大疆无人机为云南山村送去救命物资,华大基因用AI解码罕见病治疗密码;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科技的力量,既可摘星揽月,亦能守护人间烟火。新学期,愿同学们在科学课上观察齿轮传动的精妙,在信息技术课用代码设计会“舞狮”的动画——让每一次好奇的探索,都成为点亮未来的火种!

二、右手捧热土:文化铸魂,让创新根系“深”下去

“一棵树长得再高,根也要扎进泥土。”在深圳,创新与传统正交融共生:华侨城的全息皮影戏,用光影诉说千年故事;南头古城的AR导览,让百年广府民居“讲述”闯南洋的故事;走出深圳,放眼岭南,还有潮汕英歌舞与现代芭蕾共舞、粤剧经典与当代爵士舞交融等。这些画面让我们懂得:真正的创新从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发芽!

同学们,我们的文化根系,藏在醒狮的铿锵鼓点里,藏在客家围屋“天圆地方”的夯土墙中,藏在《诗经》“关关雎鸠”的吟诵里。新学期,让我们在美术课上用AI设计现代茶具,在语文课学习《观沧海》时研究古代航海技术——让文化的温度,浸润每一次成长!

三、做湾区摆渡人:在星辰与热土间架桥

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叫作粤港澳大湾区。它是中国开放的前沿,也是文明交融的沃土。作为湾区的儿童、少年与青年,我们肩负双重使命:

第一、做“文化解码者”——用科技之眼唤醒传统。在历史课学到丝绸之路时,试着用地图软件标记从深圳到敦煌的现代商路;参观科技馆时,试着用“DeepSeek”的AI工具分析古籍文字、让《天工开物》的智慧评价现代工程。

第二、做“未来创变者”——用人文之心点亮创新。设计校园航模时,试着参考大鹏所城古炮台的建筑结构,让抗风性能提升30%;用废旧材料制作花灯时,试着加入太阳能芯片,让传统手艺照亮现代黑夜。

我也想和我们的老师们说:让我们一起做根与梦的引路人。我们是学生探索星辰的灯塔,也是守护文化根脉的园丁。新学期,愿我们在课堂上,用比亚迪电动汽车的故事讲解新能源革新;在实践中组织“AI文化社”,用AI工具设计车辆模型的数字展览;在育人时,引导孩子学习“宇树机器人”那样的创新锐气。

以青春之名,共赴山海

老师们、同学们,哪吒脚踏风火轮的身影告诉我们——创新是梦想的翅膀;沙头角鱼灯在夜空中游弋的光影诉说着——传统是创新的根基;而“DeepSeek”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足迹昭示着——中国少年的未来,既要有算法的理性,更要有诗意的情怀。

愿我们左手紧握星辰,以湾区市民敢闯敢试的锐气,勇攀科技高峰;右手捧稳热土,以中华文明厚德载物的根系,滋养文化初心。新学期,让我们以岭南大地的热土为锚,以大湾区的星辰为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做时代的摆渡人。

谢谢大家!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吴德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朱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