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中留服”渠道,免雅思入学……留学项目“话术”到底有多大胆?|速成洋文凭④

读特新闻记者 陈雯莉
05-06 21:45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关于留学中介造假、骗钱等新闻时有披露,但仍有学子一不小心就“着了道”,甚至是高额投入血本无归。

近段时间以来,读特新闻发布“速成洋文凭”系列报道,引起关注。涉事相关企业联合国内相关院校以及其他企业开展的海外在职硕士、硕博连读和留学项目,因存在收费不明、学历无法认证、学术成绩存疑等状况,遭多名学员投诉。

读特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海外“速成学历”频频引发关注,关于留学中介造假、骗钱等新闻时有披露,但仍有学子一不小心就“着了道”,甚至是高额投入血本无归。

项目宣传天花乱坠?可能全是“话术”

“两年就能毕业”“论文答辩不难”“学位证能在海外认证”,听到这些宣传介绍,消费者难免不心动。

读特新闻此前发布的“速成洋文凭”系列报道,报料学员向涉事企业咨询马来西亚高校在职硕博连读项目、博士项目时,听到这样的项目宣传,也一样心动了。涉事企业在向报料学员介绍马来西亚高校的博士项目时声称:“这是国际认可文凭。学生毕业后可获得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可进行积分落户、升职加薪、考公务员、海外高层人才优待等。”然而,学员却在就读后遭遇学历无法认证、学术成绩存疑等状况。

耗时短、门槛低、学历能认证……类似的广告在教育中介行业频频出现。部分中介会利用内地申请者对海外学历的不了解,通过夸大或虚假宣传等方式,诱导消费者申请留学项目。

更有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夸大宣传留学成功案例或者留学项目。据央视网报道,吉林一本科毕业生在准备申请中国香港和英国的硕士项目时,发现有中介以其学姐的经历作为成功案例宣传,声称稳上中国香港和英国名校。但经求证发现,该中介所展示的本科成绩与具体学生的真实成绩不同,且该学生也没有通过该中介办理留学,中介展示的录取成功案例是假的。

据媒体报道,有中介自称是香港大学附属学院EDFS(深圳)课程中心开展招生服务。

更有甚者,有机构直接打着名校的旗号招生。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有中介自称是香港大学附属学院EDFS(深圳)课程中心。经媒体曝光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否认与该中介存在授权或合作关系。

中介自称与中留服有“渠道关系”

留学中介的花式宣传到底有多大胆?读特新闻记者在某电商平台输入“泰国博士”“马来西亚博士”“菲律宾博士”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其中不少招生广告打着“在职硕博士”“合作招生100%录取”等宣传噱头。有的则主打“性价比”,如“留学总费用低,适合工薪阶层就读”“文凭含金量高,国际认可,可留服认证”“学制短,1-2年硕士生毕业”“申请手续简单,无需经济负担,免雅思入学”

某电商平台上有许多留学中介的招生广告。

记者向其中一家中介咨询在职博士学位项目,对方重点推荐了马来西亚的一所私立大学,原因是“好毕业,QS也有排名(英国一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语言可以操作”。该中介人员还表示,不管申请什么专业,博士阶段就三门课,可以寒暑假出境。课上完后开始写论文,跟着套路走就行。毕业证书可以通过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读特新闻记者发现,该电商平台上还有中介商家名称带有“中留服”(“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简称之一)字样。记者向其确认与“中留服”的关系时,对方解释称其不是中留服机构,与中留服是有渠道关系。

据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2024年9月发布的公告,有部分机构使用“留服中心”“留服”“中留服”“教留服”等简称注册相关留学自媒体账号、开展留学业务,并仿冒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身份发布信息,造成公众混淆,存在误导。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不办理任何留学中介业务,使用上述简称注册的相关自媒体账号、网站等均与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无关。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未与任何中介机构存在合作关系。

截图自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官网

项目收费名目多,小心被割“韭菜”

除了虚假、夸大宣传,收费争议问题在教育中介行业也层出不穷。在读特新闻发布的“速成洋文凭”系列报道中,有学员就表示报名涉事企业学历提升项目时已交上万元学费,但学习后才发现还有额外的收费项目,比如:毕业答辩要交1500元申请费;找老师辅导论文需要至少5000元;临毕业突然要求发表国际期刊,每人还要再交相关费用3600元等。

前述打着香港大学旗号招生的“香港大学附属学院EDFS(深圳)课程中心”有关报道,该中介宣传资料显示,线上基础专上教育文凭(EDFS)课程一年学费为13.8万元,约为14.6万港币;住宿8000元/年。但据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官网公示,香港大学附属学院基础专上教育文凭(线上学习模式)的一年学费仅为5.5万港币,约为5.2万元。

读特新闻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留学中介的收费形式各式各样,包括先拍报名费,签证代办,接机,免考试直接出英语成绩,解决论文答辩,保录取入学等服务,支出费用从几元到上万元不等。有的中介还会根据申请者的学历额外定价,如申请在职硕士,专科毕业生的申请费用会比本科毕业生的高出不少。

在留学服务的争议收费中,“保录取”往往是要价最高的一项。据《人民法院报》报道,有家长为将孩子送到新加坡留学,给某留学中介机构交纳了85万元的留学服务费用,中介一再承诺保证录取,不过全额退。但最终申请失败,消费者要求中介退款无果,遂起诉至法院。

公开资料显示,保录取服务的费用动辄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此前有业内人士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称,“保录取”是有套路的:先收取天价中介费,然后给学生推一些录取难度低的学校和专业,如果学生接受录取就“血赚一笔”,没有录取则赚取利息和部分服务费用,可谓是“稳赚不赔”。

掷重金却遇骗局,多名留学生“竹篮打水一场空”

据读特新闻记者此前调查,有学员通过涉事企业和国内院校的合作留学项目,在无硕士文凭和没考过雅思英语的情况下,成功申请到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的博士学位课程。但临近论文答辩时,他却被马方拒签学生签证,原因是发现其雅思成绩和前置学历存疑。最终不仅没能毕业,28万元学费也“打了水漂”。

这位学员的经历并不少见。有媒体曾报道,2024年12月,南京一名家长花费70万元找中介为孩子申请上了香港大学,入读1年多后却被校方通知资料造假并被退学,后来发现是中介私下给该学生伪造了美国高中的身份和IB成绩。此外,一名内地学生在2022年申请入读2023年香港中文大学的过程中使用了假的成绩单,入学后2024年被学校发现,并被退学。

据香港保安局署理局统计,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已有25人因涉及以虚假学历报读香港大专院校被拘捕。

2024年,澳门也被曝出学历造假问题。澳门科技大学逾20名报读学生所提交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成绩为伪造。校方在核查其文凭及考试成绩后发现了虚假资料,并已撤销其学籍。校方向当地警方报案前,已有20人逃离澳门,剩余4人在学校宿舍被逮捕。

多家院校卷入“水学历”风波

此外,也有一些内地院校卷入“水学历”风波。据媒体报道,2022年,湖南邵阳学院花1900多万元引进23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博士。被引进的老师就读时间均为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除1人为外校引进外,其余22位都为“毕业返校”。此事被曝光后,湖南省教育厅发通报称邵阳学院没有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科学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博士人才引进等方面存在不当做法,并对校党委书记给予免职处理。

继邵阳学院之后,邢台学院也被曝出疑似存在批量引进“速成博士”的情况。根据2022年2月邢台学院公布的一份2021年公开选聘拟聘人员名单,13名拟聘教师均为韩国高校博士。有网友根据名单发现,这批博士此前或为邢台学院在职教师。

2021年起,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官网陆续发布关于对部分国外院校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的公告,位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西班牙、蒙古、法国、新加坡等国的多所院校被点名。其中,涉及湖南邵阳学院事件的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因被屡次举报而“上榜”。

中介行业乱象丛生,监管和自律待完善

虚假宣传,成绩造假,重金保录取,学历无法认证……教育中介行业为什么乱象丛生?北京市道可特(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齐秦分析表示,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存在空白和盲区,另一方面是因为行业的诚信自律建设还不够。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取消了相关部门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的认定。在齐秦看来,资质审批取消后,该行业的准入门槛大幅降低,中介服务成为非常市场化的行业,行业监管也面临更大挑战。

“目前对于教育中介行业的监管机制还有待完善。该行业涉及多个部门,在职责划分上容易出现交叉模糊地带。”齐秦表示,国务院在取消留学中介资格认定的同时,要求“教育、工商等部门要在相应职责范围内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但是目前究竟谁来管、怎么管,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盲点”。

齐秦认为,政府应加强对教育中介服务的监管政策,通过多部门联合深入调研,厘清各部门职责的合理界限,制定相应的监管模式。同时,行业组织还应提升对会员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门槛标准,加强整个行业的自律建设,共同创造诚信市场氛围。

由于行业监管模糊,遭遇中介乱象的申请者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法律维权。但因为维权成本较高,不少人选择了忍让或放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无良中介的嚣张气焰。

“海外学历涉及很多境外学校项目或专业,这里面往往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甚至是有些情况没办法核实或界定的问题。”齐秦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诉讼流程长、取证麻烦、缴纳诉讼费等时间和金钱上的支出,都有可能为维权增加不小的负担。

此外,教育中介属于轻资产运营模式,哪怕申诉成功,也有可能存在执行困难的情况。而一些中介机构的股东或法定代表人,不一定是机构的真实控制人。“幕后老板”很容易更换一个运营主体,另起炉灶,这也是当前该行业难以避免的状况。

齐秦表示,消费者通过教育中介申请学校时,应与中介机构签订一份正式合同;在没有订立合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相关微信聊天记录、项目宣传册、招生文件等资料,确认与中介构成事实上的合同关系,以此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他建议,消费者在申请海外学历项目时应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结合自身需求和实际条件,选择有诚信的、专业的中介机构,不要抱着“走捷径”的侥幸心理。同时,面对中介乱象应提高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时刻警惕,避免上当。

是什么催生了洋文凭产业链?监管如何破局?读特新闻将持续关注。

往期报道>>

毕业要另外缴费、学历无法认证……海外硕博连读到底有多少“坑”? | 速成洋文凭①

“海外硕博连读”报道涉事公司发声明作4点说明,学员回应|速成洋文凭②

本科生能读博士,没考试却有雅思成绩?花28万元读博终成“谜”|速成洋文凭③

倾听每一个声音,回应每一个关切!读特有料,欢迎报料。报料热线:13242420380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陈雯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