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大咖智慧碰撞发出公益最强音
读特记者 庄瑞玉 杨浩翰 图
2020-09-18 23:13

中国慈展会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慈善盛会,同时也是慈善公益理念的交流盛会。今年的国际公益主题研讨会公益大咖齐聚,以“大国攻坚 决胜2020”为主题,将向国际社会解码减贫脱贫这一历史性、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经验,共话在解决全球性挑战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智慧。

脱贫攻坚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实现

在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从学术角度来谈中国的扶贫、慈善。在他看来,中国的经济实践是基于中国的文明、文化、国情。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8亿多人口脱贫,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中国对当今世界扶贫事业做了巨大的贡献。

在郑永年看来,到了21世纪,贫困仍然困扰着人类社会。从上个世纪的整个80年代开始,全球化创造了巨量的财富,但也带来了所有国家的收入和财富差异的扩大,以及贫困阶层的增加,即使在西方发达社会也这样。然而中国恰恰相反,中国从80年代开始加入全球化浪潮,加入了外循环、国际大循环,这对中国的脱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珠江三角洲每年就吸收了农民工3000万人,到珠三角打工的这3000万农民都是脱离了绝对贫困状态的。

对此,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卢德之认为,中国人只要拧成一股绳,想干的事情一定会干好。脱贫攻坚这么伟大的事情,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群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走出绝对贫困的状态,这个事情也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实现。

相对贫困以后仍将长期存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贫困问题是全球共同的问题,中国的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相对贫困问题仍将是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中国的反贫困并不会因为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而终结,而是新的起点上走向更高反贫困目标。继续发挥好慈善组织在新时代反贫困的作用,应该是慈善业界的现实和长远任务。

卢德之同样表示,扶贫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尽管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绝对贫困问题已经消除了,但相对贫困的存在一定是长期的。未来的扶贫可能又有另外一种模式,比如说乡村振兴,怎么才能做到乡村振兴?他比较倡导城乡一体化理念的,在互联网、现代社会里,没有什么绝对的乡村,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城市,没有绝对的市民,没有绝对的村民,这应该是一个互换型的概念。

郑永年则表示,不能轻言扶贫的胜利,扶贫是一个永恒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每一个阶段都推出有效的扶贫计划,尤其是近几年的精准扶贫。下一阶段,一方面需要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花大力气来控制相对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要争取到2035年,每年都要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实现中产阶级人口规模从4亿到7亿,再创造一个世界经济奇迹。

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认为,要彻底解决贫困,根本是要采用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也即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推动社会文明和新的商业文明,这就必须使用可持续发展金融工具,包括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影响力投资。其中,普惠金融帮助农民实现产业扶贫;绿色金融帮助贫困地区,把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结合起来;影响力投资就是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价值。

见习编辑 王子烨

(作者:读特记者 庄瑞玉 杨浩翰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