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由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高校校外基地课程教研会在深圳理工大学召开。
来自深圳市教科院、光明区教科院的教研员代表,中山大学附属深圳学校、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凤凰城实验学校、光明区实验学校等10余所深圳“每周半天计划”试点校教师代表和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的教授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开发兼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大学特色的基地研学课程,为深圳市校外研学活动提供有益参考和示范。
教研会现场
深圳理工大学党委组织宣传部部长张晓表示:“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激发创新思维有着重要作用。深圳理工大学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和‘第四类’大学的代表,一直致力于将自身的科研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动力和能力。我们希望以‘每周半天计划’为载体与基础教育学校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紧密合作,主动承担科普社会责任、充分调动科教平台资源,为打通大中小学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做出有益贡献。”
据悉,深圳理工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学校已为中科附高、光明宝滨小学等一批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中小学共享了大量科普教育资源,未来,深圳理工将进一步发挥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教育方面的优势,与中小学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活动中,来自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的教师代表分享了各自科研领域的主题科普课程,内容涵盖了编程与游戏开发、新药研发、微电子、生物传感器、未来农业、脑科学、新能源、合成生物学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
其中,计算机学院教授唐继军以《编程与游戏开发》为主题,分享人工智能启蒙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编程基础,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算力微电子学院副教授陈奕含以《小芯片,大世界》为题,提出可通过拆解终端设备、萝卜蹲等动手实践操作课程,以问题导向科普大数据运算的底层逻辑和微电子技术的奥秘;未来农业研究院王凯博士以“好看、好吃、好用”的功能性草莓为切入口,展示了合成生物的奥秘。材能学院李森林博士和深圳理工校园设计师吴昊分别从校园光伏发电和海绵型、亲自然校园的角度,展示了深圳理工独特的校园环境在自然教育中的运用。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教研会丰富多彩的课程为链接整合高校资源,助力中小学科学课程开放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教研员丁秀娟表示,“每周半天计划”旨在倡导把世界当成教材,让学生走出教室去阅读、去实践。高校作为校外教育基地有着丰富的科研及教师资源,打通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将为学生提供走出“小”校园、去往“大”学园的宝贵机会,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到高等学府的优质教育资源,感受大学的学术氛围、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共同推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