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区西丽街道留仙洞片区,一块本是不起眼的山坳洼地,正在演绎新质生产力的新故事。1月16日,随着铁锹扬起第一抔红土,西门子医疗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在这里正式奠基。
这块投资10亿元,占地63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将承担西门子医疗在中国的血管造影设备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其中包括西门子医疗最新发布的DryCool创新超导磁体。这项突破性技术将磁共振设备的液氦用量从数百升降至不到1升,大幅简化了设备维护,为磁共振设备的普及扫除障碍。
“西门子医疗在深圳的20多年发展历程中,特别是此次新基地项目从选址到开工,得到了南山区的大力支持,对此我们深表感谢。”在奠基仪式现场,西门子医疗磁共振事业部全球副总裁施安难掩兴奋之情。他说,建成后的新基地将与现有基地形成“双址运营”格局,共同构成西门子医疗(深圳)创新产业园。
磁共振成像(MRI)是现代医学影像诊断中的核心技术,是神经、心脏等领域的诊断“金标准”之一,其技术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医疗装备制造能力。从最初的0.35T到目前全球最顶尖的7T,扎根南山23年,西门子医疗的现有基地已实现全线磁共振的本土生产,整机发货量突破9000台,且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80%,出口量占到全国的40%。
16日,西门子医疗创新产业园奠基。(图源:西门子医疗)
“南山研发+南山制造”在南山率先投用
从新基地工地出发,沿着同乐路和南海大道往南约6公里,就是南山高新区中区,西门子医疗深圳公司的现有基地伫立于此。“从2002年扎根南山,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与区位优势,目前我们已经是西门子医疗全球最大的研发生产基地之一。”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天石介绍说。
从最初的0.35T到目前全球临床可用最高场强7T磁共振,深圳基地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缩影。截至目前,基地已实现西门子医疗全线磁共振与超高端血管造影系统的本土生产,整机发货量突破9000台,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80%。2023年,这里生产的磁共振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40%,成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走向世界的中流砥柱,“南山制造”牢牢占据了行业的半壁江山。2018年5月,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到访工厂时曾评价,这里是中德创新合作的典范。
在这片热土上,西门子医疗不仅实现了技术创新,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比如,原本需要进口的超导线材,如今已实现本土供应,还为国内磁共振行业培育了大量人才。
“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明显感觉到产能空间不足。”马天石说。经过内部优化后,企业向南山区反映发展瓶颈。南山区高度重视,经过多方论证,最终在寸土寸金的南山,腾出了这块宝贵的产业用地。
新基地选址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并非偶然。“这里不仅有完善的创新生态,还与现有基地仅相距6公里,能实现高效协同。” 马天石表示,同时,新基地位于正在高标准规划建设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内,这一位置优势能充分利用科教城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化在大湾区的产学研合作。
近日,国产首台7.0T磁共振成像系统在南山区人民医院落户,这是广东省第一台可用于人体的7.0T磁共振成像系统。这也是南山研发、南山制造在南山的率先投用,深圳市民不出远门便可用上国际尖端医疗设备。
磁共振被称为人体成像的“显微镜”,场强越高,呈现的细节越丰富。在一些复杂病灶的诊断中,高场强磁共振展现出了独特优势。“约三分之一的癫痫患者具有抗药性,尤其是局灶性癫痫,他们长期受疾病发作困扰,”法国马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理系主任 Fabrice Bartolomei 教授说,“7T磁共振凭借更高的成像分辨率和对比度,能比常规设备额外发现至少20%的癫痫灶,并且更清晰地描绘病灶边界。因此,我们建议所有需要手术的癫痫患者接受7T扫描。”
国产首台7.0T磁共振成像系统在南山区人民医院落户
从540天压缩到210天,从复杂地块到产业新地
“按照如此大的体量,常规施工工期需要540天,但我们最终用了210天提前完成。”在奠基仪式现场,南山区建筑工务署工程师槐燕红不禁感慨。过去200多天里,项目团队几乎每天都要驱车来到留仙洞的山洼,督导“三通一平”工程(边坡开挖、场地平整、防洪设施等各项作业)的施工进展,只为尽快将净地交付给西门子医疗,确保项目按期开工。
这片土地的历史及建筑类型颇为复杂,为此,南山区成立专班,通过合理补偿、政策解释等方式,仅用1年时间完成土地清退,顺利进入“三通一平”阶段。
210天完成“三通一平”如此超常规的速度背后,是一场多部门协同作战的结果。“区里的督查任务令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各部门通力协作。”槐燕红表示。例如,在优化审批流程方面,仅用5天就完成了项目建议书报审,节省了一半以上的政府投资工程立项周期。
2024年7月,一个意外情况考验着项目团队的应变能力。区工务署在现场发现一处配电房需要迁移,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电力迁改才能满足土地招拍挂要求。这项在常规情况下需要十个月的工程,当时连设计工作都未完成。“电力迁改涉及交警、城管、水务、燃气等多个部门审批,技术要求高,工期紧迫。”
为此,区工务署建立了从署领导到项目工程师的分级沟通机制,通过倒排工期、制定作战图、紧盯节点等方式,最终如期完成任务。特别是在电缆采购困难、场地地质复杂、特殊施工工艺等问题上,工作团队展现出极强的创新能力。“比如,横穿同乐路的管线迁移,我们采用岩层顶管工艺,避免了大面积开挖带来的交通拥堵。”
在最后的45天里,团队又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的18万立方土石方外运,这意味着每天至少要开挖并外运4500立方。而深圳本地码头对外运土方的能力上限是每个项目每天2000立方,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面对这一挑战,他们迅速展开市场调研,最终决定将土方转运至距离较近的中山地区。通过增加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数量,科学规划作业流程,团队不仅突破了原有限制,在高峰期甚至创造了每天出土6000立方的纪录,提前完成了全部土石方外运任务。
当德式严谨遇上“南山速度”,擦出新质生产力的火花
西门子医疗秉承德国一贯的高标准,对项目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高要求。从地块的平整度、压实度到边坡的强度以及排水系统等各个方面,每一项指标都达到了德国工业品质的标准。“以边坡工程为例,他们不仅要求具体的强度数据,还特别关注雨季时的排水能力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南山区工务署一位工程师说,“这些要求远超一般工业项目标准。”
为满足这些严苛要求,南山区工务署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在不定期召开的专题会上,德方工程师都会仔细检查我们的施工图纸与现场,询问具体的技术参数。”项目负责人回忆说,“有时为了一个施工节点的具体做法,双方会反复讨论数小时。”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让中方团队深深体会到了德国制造的严谨传统。
双方的合作渐入佳境。当德方提出新的技术要求时,中方团队总能迅速组织专业团队论证,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德方的严谨态度也感染着中方,推动整个项目的质量标准不断提升。这种良性互动,让“德国标准”与“南山速度”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这种高效而不失严谨的工作方式,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得到印证。2024年9月27日,西门子公司提出了一个看似细小但关乎全局的问题:项目东部一处办公区的通行问题。该处占地1650平方米的三层办公楼及附带的20亩荔枝林,人员一直通过项目用地内部道路出入。如何既确保西门子项目施工需求,又保障周边居民正常通行?
南山区工务署与西丽街道办在接到问题反馈后立即行动。仅用两天时间,工作团队就通过实地勘察、方案论证、多方协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优化道路布局、设置临时通道等措施,既保障了施工进度,又照顾到了周边企业的正常运营。
“中国的办事效率真是令人惊叹。”一位德方工程师由衷感慨,“在德国,类似的协调工作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时间。”这种快速而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让西门子对深圳、对南山的营商环境有了更深的信心。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投资逾10亿元,西门子医疗在深开建全新研发制造基地
01-16

投资逾10亿元,西门子医疗在深开建全新研发制造基地
01-16

当新质生产力遇上科学城,这场高端论坛再度登场
2024-12-03

当新质生产力遇上科学城,这场高端论坛再度登场
2024-12-03

南山区中小学生项目式学习美术作品展开幕
2024-10-27

南山区中小学生项目式学习美术作品展开幕
2024-10-27

南山区社会组织“社创+”联合党支部携手南山区民营医疗机构党委关爱特殊儿童
2024-05-30

南山区社会组织“社创+”联合党支部携手南山区民营医疗机构党委关爱特殊儿童
2024-05-30

当创新南山遇上时尚生活,无人机show共迎时尚盛宴
2024-03-22

当创新南山遇上时尚生活,无人机show共迎时尚盛宴
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