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传承与慈善:中国家族案例报告》(以下简称“案例报告”)在深圳正式发布,该报告从慈善的角度切入,为高净值家庭和家族在考虑家族传承事业时带来启发——即从家族传承与社会和谐共生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和布局家族传承和慈善事业。
案例报告是由汉正家族办公室牵头于2023年底发起,获得了深圳市慈善会·博道爱心基金捐助。该课题联合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特华博士后工作站、汉正家族办公室等多方专家研究力量,最终形成了七个中国家族的传承和慈善案例梳理。
发布会在深圳大学丽湖校区举行,课题组组长、信托制度研究专家高传捷,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筱昀,副组长、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郭云霞,副组长、汉正家族办公室首席顾问胡仕波,以及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深圳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罗文恩,《中国慈善家》副社长、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院长王跃春共同出席了本次发布会。除此以外,还有来自家族企业、财富管理机构、公益行业等超过1000名嘉宾通过线下或线上方式参与了活动。
高传捷、胡仕波分别进行了题为《传承视角下,家风和公益慈善的关系与实践发现》和《社会贤达的“修齐”之路》的主题分享,王筱昀进行了案例报告的发布。同时,汉正家族办公室首席慈善顾问罗轶之主持了以“公与私的交融:家族财富社会化与现代公共参与”的圆桌论坛,王筱昀、郭云霞、胡仕波、王跃春四位嘉宾围绕此主题展开了观点的碰撞和交融。
高传捷:促进家风传承与公益慈善的紧密结合
高传捷首先肯定了本次案例报告的价值——以慈善的方式推动家风传承,实现了个体家族史的传承,形成了我们中国的微观家族史,是一个创新的课题成果。
高传捷表示,家风传承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当前社会出现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不婚不育、青年抑郁症、高离婚率等,与家风、家教、家庭问题密切相关,需要引起我们共同的重视。而家风的问题有70%都是沟通的问题。因此,解决沟通问题是解决大量家庭家风问题的起点。慈善活动能够凝聚家庭成员,改善家庭沟通,促进家庭教化,帮助家风的正向传承。
实现规范、有效率、可持续的家族传承就要有制度依据。开展家族慈善有不同的制度选择:慈善捐赠、家族基金会、专项基金、DAF基金会、慈善信托、社会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社会企业等。高老师建议选择以家族慈善信托的方式开展,“自己拿钱委托专业机构帮忙开展慈善活动,这种三方慈善的架构最稳定,决策效率高,同时便于社会监督”。高传捷以“慈善信托奶奶”的概念来说明慈善信托在实现家族传承方面的作用——年轻人现在开始做慈善信托,未来也会带着孙辈做慈善那时家族传承风险就基本得到控制。
胡仕波:传承与慈善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汉正家族办公室首席顾问胡仕波,作了题为《社会贤达的“修齐”之路》的分享,以国内从古至今的七个家族为例,分享了公益慈善在家族传承中存在的形式及产生的影响,介绍了当下财富人群对于传承的认知和需求,以及在传承中引入公益慈善的动力、产生的影响和面临的挑战。
胡仕波提出“传承与慈善是一体两面的事情”,西方公私分明的传承机制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大多数高净值人群的传承需求,我们要基于中国的文化和政策制度环境来设计符合国情的传承机制与公益慈善参与路径。
胡仕波建议家族传承中的公益慈善版块应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并通过家族内外的公益化来实现持久的传承。
王筱昀:“家族传承需要社会力量的托举”
王筱昀以《家族传承:以慈善为内核》为主题进行了课题的发布。王筱昀表示,要研究华人的家族慈善与家族传承,需要回到中国的传统中,因此案例报告选取的七个案例都是受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涵盖中国古代、民国、当代三个时间阶段,以及海峡两岸的政、企、实业、文化典型家族。
“我们的课题尝试探究慈善与家族传承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推进,我们愈发感受到慈善与家族传承是相互交融与相互成就的”。王筱昀认为,慈善对家族传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承百年的家族,其使命和目标都不是为了一家之私,而带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利他性;二是慈善的价值理念嵌入家族传承制度安排,公益为先,方能抑制了自我和私欲的过分膨胀;三是家族传承的起点是对死亡的思考,而慈善阐明了生的意义,鼓励家族成员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精神的永恒。
在最后的圆桌对话环节,现场嘉宾围绕“公与私的交融:家族财富社会化与现代公共参与”主题分别以媒体、慈善会、高校学者、家族办公室从业者的角度展开讨论,为大家拓宽视野,进一步深化对家族传承与慈善事业的认知。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