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一城三区 光明在望④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01-15 12: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月15日,光明区二届三次党代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

因人才而立,因人才而行。大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上创造新业绩。”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题中之义。

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离不开一流人才作为支撑。

近年来,光明坚持装置聚才、平台聚才、以才引才,一批标志性创新平台相继投用,一批标志性政策落地实施,一批标志性人才奔向光明,初步构建起独具光明特色的“人才金字塔”,光明对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日益凸显。

回望2024年,光明区新引进标志性科学家3人,158名学者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1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全区院士达57人,高层次人才超2800人。9月,深圳理工大学正式揭牌,与中山大学(深圳)一同成为光明区人才培育的“双引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正加快建设。此外,科学城人才港高水平运营,举办系列活动380场、服务各类人才约1.4万人次,引进嘉驰国际等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辖区科研院所推荐60多名紧缺高端人才。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光明将乘势而上,在人才引育的高度、厚度和广度上持续发力,让光明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价值成就、事业成功、个人成长的最佳生态,支持打造更多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平台和创新型企业,加快构建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的完整体系,形成涵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等各环节的完整人才链,努力将光明打造成为最具吸引力的人才向往之地、最具创造力的人才用武之地、最具想象力的人才圆梦之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展望2025年,光明区将坚定不移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开创人才工作新格局。

一是面向全球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充分发挥平台聚才优势,积极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与产业高度契合的特色孵化器,聚集更多创业人才和团队,重点引进“创业导师”和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引进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更新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运用AI技术,助力企业招引亟需的工程类人才、工匠式人才。实施基础性人才集聚行动,强化“名校”优才引进,为重点企业提供“组团招聘”服务。积极建设博士后站点、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人才培育载体,“定制化”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二是增强人才政策弹性。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懂的人”选“对的人”。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行重大科研任务“揭榜挂帅”制,赋予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

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支持科研院所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升级“青年科学家节”等人才交流活动品牌。用好国际人才服务中心等服务阵地,运营国际人才驿站,面向产业人才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住房供应体系。优化“公共服务+市场参与”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支集科技创新、企业服务、金融支持于一体的专业化人才服务队伍。优化外籍人才服务,解决便捷就医、子女教育、家政服务等方面痛点堵点。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