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8万座,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签约群众突破40万人,新增保障性住房近万套……1月15日,光明区二届三次党代会召开。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2024年,光明区在社会民生领域持续发力,增供给、提品质,社会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教育强区的成色更足。与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大学附属中学等名校签约合作,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8万座。全区第一所国际化特色教育学校建成开学,首所区属中职学校开办招生,实现全区学校、幼儿园自营供餐全覆盖。顺利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实地核查,获评广东省首批科学教育示范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智慧教育项目获评工信部、教育部应用试点项目。
区域医疗中心的底气更足。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入选全市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开业运营,区人民医院完成全国首批国际医院评审认证,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签约群众突破40万人。
民生保障高地的干货更足。科学城人才港高水平运营,举办系列活动380场、服务各类人才约1.4万人次,引进嘉驰国际等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辖区科研院所推荐60多名紧缺高端人才。“春暖光明”等品牌效应持续扩大,释放就业岗位12万个。新增保障性住房近万套,销售商品房99万平方米、逆势增长11.6%,去化周期降至9.4个月、全市最低。“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建成,儿童福利保障宣传工作获民政部认可推广。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直以来,光明区始终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不断迈进。2025 年,光明区将坚定不移大力增进民生福祉,打造民生幸福新标杆,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1+6+N”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就耀光明”等行动,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做强人才就业服务,构建“支撑平台+专业机构+特色活动”立体服务矩阵,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智汇光明”。保障劳动者就业权益,健全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分级分类帮扶机制,推动劳动仲裁工作标准化建设,营造良好用工环境。
加快打造一流教育强区。实施光明领航学校培育计划,打造以综合引领和特色发展为双驱动的领航学校体系。构建学前教育“集团+学区”治理体系,推动公办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支持区属中职学校开展“长学制人才贯通培养试点”,有序推进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贯通培养。推动学位扩容提质,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9万座。
持续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推进深圳国际医学城核心区建设,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以健康产出和服务质量为主的公立医院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等重大医疗卫生项目,争取引进1家外资医院,支持区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水平登峰计划。支持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打造大湾区中医医疗中心,支持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建设中药材战略储备库,打造大湾区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新引擎。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医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计划,覆盖居民超60万人。
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络。完善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聚焦“老有颐养”,实现“光明荟”建设街道全覆盖。支持托育机构集团化发展,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深化“弱有众扶”体系建设,推进常态化救助与临时性帮扶、生存性保障与发展性关注、物质类救助与服务类救助相结合。探索设立“戎创光明”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军创企业“组团发展”。
强化光明科学城文化滋养。谋划顶级“科技+文化”IP,实施更多聚合科学元素、国际元素的文化活动,塑造独具科学魅力的城市品格。丰富文明实践内涵,推出“爱在光明”“美在光明”“家在光明”系列行动,涵养向善向美社会风尚。办好第十五届全运会光明赛事,完善“一核一带多点”文体设施布局,依托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光明科学城赛艇挑战赛等文体活动,吸引文化交易、文体服务等业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