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才面对面|核雕大师胡堂山:看非遗文化在深“硬核”传承

读特新闻记者 吴佳妙/文 魏丹 李旻桦/视频 徐瑜鸿/海报设计
01-22 09:45
收录于专题:优才面对面
摘要

本期优才面对面,邀请到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谢氏核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第十四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深圳市“鹏城优才卡”持卡人讲述他的核雕故事。

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深圳,我们见证了“高精尖缺”人才的涌现,他们或投身于科技创新的前沿,或在文化艺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抑或在各行各业默默耕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人才不仅是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我们时代进步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展现深圳人才故事,市“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深圳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主办)特别推出了《优才面对面》栏目。本栏目旨在通过深入访谈和报道,展现深圳人才的成长历程、心路历程和奋斗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


本期优才面对面,邀请到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谢氏核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第十四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深圳市“鹏城优才卡”持卡人讲述他的核雕故事。

在工作室的一隅,铺满细腻核屑的工作台上,胡堂山正专注地在几厘米见方的橄榄核上雕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核木香,与刻刀划过木质纤维的细微声响,交织成一首艺术的乐章。渐渐地,一个栩栩如生的罗汉头形象跃然“核”上。

方寸之间,我们仿佛窥见了核雕艺术从古代传承至今、从深圳走向世界的缩影。而胡堂山与深圳的不解之缘,更是为这门古老的艺术增添了一抹特区色彩。正如他所言,“深圳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它成就了我,包括《深圳之春》。深圳之春不仅是深圳改革开放历程的艺术再现,也是我个人在深圳40多年经历的写照。”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谢氏核雕”作为核雕工艺的一种,以直径约2厘米的橄榄核为材,起源于民国初期的苏州,是中国精微雕刻的代表性项目之一,被评为区级非遗项目。

结缘核雕,匠心传承三十载

胡堂山自幼在深圳长大,家中经营着古玩店,从小便是浸泡在浓郁的艺术海洋里。当店里开始摆放核雕大师谢才元、钟秀琴夫妇的作品时,一向喜欢在桌椅上刻刻画画的他,开始对这精微的雕刻艺术萌发好奇心。

初中二年级时,一篇名为《核舟记》的课文更是激发了胡堂山对核雕的浓厚兴趣。“我那个时候就问谢才元,能否像书中一样刻出核舟,他现场立马给我展示了一番。”胡堂山笑言,看到一铲一划后,一个栩栩如生的核舟逐渐显现,而自己的内心像发现宝藏般雀跃时,他就明白自己与核雕的缘分,不会止步于书本。胡堂山当即决定拜谢才元为师,从此踏上漫漫求学之路。

由于谢才元夫妇的工作室远在苏州,为了不影响学校的课程,胡堂山便利用寒暑假时间,乘坐绿皮火车往返深圳与苏州之间,跟随谢才元夫妇潜心学习核雕技艺。

“学习的过程是很枯燥的,但当我把书本里的核舟同样雕刻出来时,心中的喜悦又是不可名状的。”回忆起初学时,胡堂山说,他时常会因为“用力过猛”而导致整个橄榄核崩裂。而这种情况因为时常发生,让他也倍感焦虑。每当此时,他的师傅总会耐心地提醒:“记住,下刀时要用巧劲,而非蛮力。”

冬去春来,在舟车劳顿的求学途中,在一刻一铲的精心雕琢中,胡堂山潜心研习核雕技艺已逾三十载。在此期间,他也逐渐凝练出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他的作品既深刻保留了传统核雕的精髓与韵味,又巧妙地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使得每一件作品都焕发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展现了核雕艺术跨时代的独特魅力。


《深圳之春》:核雕艺术的时代赞歌


“山花奖近年来的获奖作品,尤其体现了新时代民间文艺的基础和活力。其中《深圳之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在小橄榄核上描刻出时代变革,表现出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与成就,以小见大。”这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对《深圳之春》的评价。


2019年,胡堂山与师娘钟秀琴凭借核雕作品《深圳之春》拿下了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打破了深圳此前在该奖项的空白纪录。

据悉,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奖项。作为全国最高级别的民间艺术奖项,每两年一届,评审严格,竞争激烈。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共有三万多件作品参赛,最终仅有8个作品获奖,其中就包括了《深圳之春》。

“整个作品纯手工雕刻而成,从构思到完成花费了5年半的时间。”谈及《深圳之春》,胡堂山话语间仍带着激动之情。他说,创作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浪费了许多核雕材料。但正是这些挫折与磨砺,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创作的决心。

传统工艺与当代元素如何融合?这是胡堂山和师娘在创作过程中遇到最头疼的问题,也是导致他们经常出现意见不合的原因。

胡堂山坦言,“我坚持认为,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必须融入深圳的地标性建筑和特色元素,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然而,师娘对此持保留态度,她担心这样的创新会偏离传统,影响作品的文化底蕴。

为了将深圳的人文景观、市井故事以及地标建筑融入核雕之中,胡堂山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在与师娘的碰撞与磨合中,逐渐找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点,在有限的核雕空间内实现了传统与新潮的完美融合。

“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我见证了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之春》里刻画的渔民和船坞,也是我小时候亲历的场景。”胡堂山介绍,《深圳之春》反映了40年来深圳改革开放的一个发展历程,也是他在深圳40年来的亲身经历。

《深圳之春》最终由15个橄榄核组成,每颗橄榄核宽2.2厘米至2.3厘米之间,长4.5厘米。作品分别刻画了深圳渔村船屋、老深圳旧址、核雕船屋、大梅沙公园、深圳机场、科技金融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春风吹遍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形象。

在深圳让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

近期,宝安区航城街道“民间文艺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之核雕宣传月”圆满闭幕,现场展出胡堂山和多位核雕大师的作品。

作为一位在深圳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胡堂山对于在深圳推广与弘扬核雕艺术,怀揣着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核雕宣传月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4年,我们始终致力于推广和弘扬核雕文化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及核雕手艺的传承,胡堂山认为其核心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即非遗文化在社区中得以传承,让人们亲眼见证传承者的身影,欣赏到他们亲手制作的精美作品,并从中感受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样的传承才是活生生的,富有生命力的。”

在胡堂山工作室还可以看到许多泥雕作品,他说,“泥雕是核雕的一种衍生。”胡堂山考虑到六岁以下的小孩不适合使用核雕锋利的刀具,特意用泥巴塑造成橄榄核的形状,并让他们在不干不湿的泥团上使用竹刀进行雕刻。通过不断地实践,孩子们也可以逐渐掌握雕刻的基本技巧。当他们逐渐长大,便可以轻松地过渡到核雕艺术中。

而为了让不同年龄段的小孩都能接触到核雕艺术,胡堂山也积极投身于各级各类学校,策划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非遗宣传与展示活动。

回顾这一路的创作生涯,胡堂山对深圳的人才环境和政策有着深刻的感受,“深圳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它成就了我,包括《深圳之春》。”他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高地,离不开其优越的人才环境和政策支持。

“我去了很多城市,但还是觉得这里最好,深圳是我第一故乡般的存在。”胡堂山直言,这里不仅政策、环境好,人也是有温度的。他现在还能回想自己对接工作时,不管是去办理人才相关事务,还是参与各类人才发展项目或交流活动时,都能及时得到现场工作人员的热情支持和高效回馈。

此外,深圳还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氛围。在这里,胡堂山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推动着核雕艺术等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未来我想创作一个更宏大的作品,印证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考量。”胡堂山计划着,他希望自己能创作出更多与时代脉搏相契合、深刻反映城市风貌的作品,用自己的刻刀在橄榄核上,镌刻下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与时代印记。


编辑 陈桥魁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袁斯茹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吴佳妙/文 魏丹 李旻桦/视频 徐瑜鸿/海报设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