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至8日,东莞原创大型国乐剧《可园可源》全面升级,亮相玉兰大剧院大剧场。这是继《东莞东》、《穿越1839》后,东莞于2024年推出的又一部大型音乐舞台剧目。这一次,《可园可源》连演4场,并以公益低票价回馈观众,致敬在东莞奋斗的“2亿分之一”,续写着城与人双向奔赴的篇章。
自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以来,“东莞创作”成绩斐然,涌现出一批以《东莞东》为代表的“口碑”之作,掀起“破圈”传播。这些立足本土、绽放光彩的原创文艺精品,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结出的文艺之果,昭示着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正向着更高水平稳步迈进。
文艺精品镌刻文化强市建设坚实足迹
纵观东莞2024年的原创舞台艺术作品,无一不是扎根莞邑热土、展示城市形象、富有时代特点的匠心之作。
改革开放主题的东莞原创音乐剧《东莞东》全国巡演“以剧宣城”,在东莞、广州、北京等地巡演6场,同步策划举办“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活动,展现一座城、2亿人的奋斗拼搏历程,促进东莞“人产城文”共情共鸣、共振共进。
以东莞虎门销烟为题材的大型青春音乐剧《穿越1839》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教育问题和青少年的成长困惑,从少年视角诠释“虎门销烟”,先后在玉兰大剧院、珠海大剧院、广东省友谊剧院演出,进一步擦亮了东莞“近代史开篇地”名片。
此次公演的国乐剧《可园可源》,通过“国乐+舞蹈+多媒体装置”,带领观众以全新视角领略岭南文化之美,读懂东莞崇文尚艺的人文精神,感受“花到岭南无月令,月照可园随风起”,凸显了东莞作为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历史地位。
此外,高埗推出了舞台剧《我的父亲我的桥》,聚焦全国第一座“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的地方公路桥梁——高埗大桥,用舞台艺术生动再现高埗人敢为人先集资建桥的动人故事,弘扬东莞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浪尖,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这些接地气的原创文艺精品,如同一枚枚印章,镌刻着东莞文化强市建设过去一年来走过的坚实足迹,每一道刻痕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艺精品创作呈现百花齐放喜人态势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过去一年,“东莞创作”不仅在舞台艺术领域佳作迭出,也在文学文献、影视艺术、视觉艺术等领域收获颇丰,呈现百花齐放的喜人态势。
在文学文献方面,东莞作家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可可西里》获2023年度“中国好书”,丁燕的人物传记《等待的母亲》获第六届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作品。红色题材长篇小说《特殊使命》、东莞首部传记文学《东莞传》、生态诗集《草木有本心》先后出版;长篇儿童小说《东江谣》作品研讨会暨衍生电影作品论证会在广东省作协举行,围绕项目影视化展开探索。
在影视艺术方面,电影《生命水线》开机,以光影致敬东深供水工程壮举,预计2025年上映;原创广播剧《国之重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讲述散裂中子源团队科学攻关的故事,获第二十四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精品展播连续剧特别推荐作品奖;广播剧《第一书记》以文艺的方式记录东莞对口扶贫支援成果,自正式上线以来,累计播放量超500万。
在视觉艺术方面,今年全市7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长卷作品《锦绣东莞图》在岭南美术馆展出,描绘东莞的山川之美、城市之光及人文风俗,被业界认为是目前“东莞美术史上最长”的绘画作品;“不亦乐乎”周汉标艺术特展举办,通过16个专题、展馆展出了涵盖金石书法、篆刻、山水画、花鸟画等系列文艺精品。“育美东莞”文化品牌持续打响,东莞美术馆联盟举办“百川汇海 沪粤互鉴——海派绘画与岭南绘画名家作品联展”共155个展览。
在原创音乐方面,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歌曲《该有多好》《最美的歌》《一湾潮起》陆续推出,展现了东莞的城市面貌与发展成果。“遗韵写生·臻和新乐——大湾区非遗主题新民乐音乐会”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选入2024广东省艺术院团演出季,在广东艺术剧院演出;《东江说》之大型原创交响组歌《奋进的号角》在玉兰大剧院演出,用激扬的歌声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
步入2025年,一批类型丰富、题材多元的文艺作品持续创作打磨。报告文学《源动力——中国散裂中子源》、戏剧台本《莞香姑娘》完成阶段性创作,进入出版发表阶段;报告文学《中国潮玩之都》《广东援疆纪实》创作推进,文献《东莞明伦堂档案》编撰工作稳步开展;纪录片《篮球东莞》、粤剧《最是女儿香》创作同样有条不紊地推进中。这些作品,将以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东莞创作”的发展添砖加瓦。
持续优化政策机制护航文艺创作
以文化强市建设之名,东莞积极作为,制定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文艺创作筑牢坚实根基。
2022年12月,《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重磅出台,明确提出建设文化供给引领示范高地,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进“名家名师引育工程、名篇名作创作工程、名品名团塑造工程”,打造“东莞创作”品牌。2023年,《东莞市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应运而生,以“五大举措”为抓手,从选题、立项、推进、展示、奖励五个方面,整体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指导全市各镇街(园区)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机制。2024年,《东莞市文艺创作项目分级管理工作方案》制定,进一步强化文艺项目的管理工作。此外,东莞还启动了《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更好地遴选扶持优质的文艺项目、具备潜力的文化人才。
近年来,东莞充分发挥专项资金“倍增器”作用,用好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不断强化政策资金支持。2022年至2025年,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文艺扶持资金2150万元,其中2024年签约资助项目7个;开展2025年度项目征集和遴选工作,拟资助奖励项目38个。
文艺精品创作,人才是关键。东莞着力完善人才培育机制,逐步形成“出精品、出人才”的良好局面。其中,东莞市文联制定印发《东莞市艺术专业职称评审工作方案》,组建东莞市艺术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推动职称评审政策惠及更多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重点做好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等文化品牌,推动人才聚集。在对作家工作室、文化展演区等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引进第三方专业运营团队,探索“文学+旅游”“文学+影视”“文学+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不断导入优质活动,激发“作家村”活力。截至2024年12月,作家村举办各类文学活动和团体接待40多场,参与人数超过10000人次。
编辑 温静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