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事局: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和深圳港航经济发展

深圳特区报记者 易东 通讯员 杨文川
01-08 16:1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记者1月8日从深圳海事工作会议上获悉,2024年,深圳海事局发挥海事专业优势,努力当好支撑国家战略的先行官,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在服务深圳港航经济发展上实现重点突破,取得突出成效。

创新服务,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2024年,深圳海事局推进珠三角海事监管和服务保障一体化,落地实施一次性船位报告、锚泊一体化管理和粮食、能源、超大型集装箱班轮等重点船舶“直进直靠、直离直出”,极大提升通航效率,船舶通过深圳水域减少船位报告1.3万余次,高效保障80.38万艘次船舶在深圳水域安全航行、65.04万艘次船舶进出深圳港、786.13万人次旅客通过水路安全出行,同比分别增长24.55%、28.95%、6.46%,为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物流中心”提供了坚实支撑。

实现亮眼成绩,离不开深圳海事人坚韧推进改革创新,推出贴近民生的服务举措,切实为港航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贡献力量:面对进出深圳港的船舶密度不断增加,持续优化辖区船舶通航环境,评估并优化实施西部船舶定线制与东部水域推荐航线,扩大深圳船舶交通管理服务区范围至宝安水域,优化调整深港西部水域引航员登离区域,通航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实现深港引航员资质互认工作常态化,有效解决“二次引航”问题,每年直接为港航企业节约费用约2.4亿人民币,节省引航时间约8000小时;加大人力资源投入,保障铜鼓航道20万吨级船舶常态化夜航,满足超大型船舶全天候靠泊前海港口需求,船舶待泊时间平均缩短约7小时,大型船舶交通流量同比增长10.78%;实施深圳西部港区一体化海事服务举措,海事行政许可、行政备案事项实现跨域互认。提升水上物流供应链保障能力,推进智慧海事设施设备建设,深圳东部水域基本实现5G网络信号全覆盖,初步建成水上信息“高速公路”。

示范突破,全面优化航运营商环境

深圳海事稳步推进国际船舶登记中心建设,推动“中国前海”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全面落地,首艘“中国前海”籍船舶登记落户;推行船舶航行计划“一键报”,实施船舶证书文书“一次申请、一份材料、一次办结”和“同城通办”,推动香港船员到深圳籍船舶上任职政策落地实施。主动送服务上门,指导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完善运输方案,积极落实国际海运危险品运输规则等国际公约要求,推动新能源汽车海运成本最高下降50%、大型储能柜海运成本最高下降30%,保障“新三样”货物安全顺畅出运,出口额超250亿元。2024年10月,“深化海事‘放管服’改革”从全国618项试点任务中脱颖而出,荣获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突出任务。

改革引领,助力深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圳海事局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关键,以保障“新三样”出口为突破口,指导辖区企业制定“新三样”产品海上运输安全标准和作业方案,编制《船舶载运锂电池安全技术要求》行业标准,开辟新能源汽车海上运输绿色通道;创新出台集装箱与装箱员解绑装箱方案,解决危险货物集装箱海运出口痛点,保障“新三样”成为深圳贸易出口新增长点。创新建立的“水上LNG燃料加注海事服务体系”获评国家发改委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并全国推广,全年全港大型LNG船舶进出港394艘次,运输LNG能源1350万吨。落实“海事18条”支持前海开发开放,服务深圳港新增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17条,新增跨境电商“海上快线”6条,高效保障3.4亿吨货物、3335.66万标准集装箱进出深圳港,助力我市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

深圳海事局全力保障港口专业服务及绿色低碳再上新台阶,全年保障船舶燃油加注96.46万吨,同比增长20.20%,其中保税油加注38.12万吨,同比增长33.97%;液化天然气加注船舶68艘次、加注量28.4万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655.56%、538.16%,实现“零污染、零事故”;船舶岸电使用2183艘次、用电量3550.81万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36.77%、98.96%。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易东 通讯员 杨文川)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