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2023年度广东省地市、县(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分析报告,深圳市得分924.73分,为全省最高;龙岗区得分在全省县(市、区)中最高。
连续4年实现市、区两级包揽全省最高分,深圳公共文化服务到底有何独到之处?总结起来,无非是将三点做到极致——一是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心,切实扎根基层,将优质文化服务送到市民身边,送到市民心坎上;二是坚持与城市发展同行,追求卓越品质,各类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数量多、水平高;三是坚持与时代脉搏同频,不断探索创新,紧紧依靠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扩大优质多元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精准性和便捷度,为公共文化软实力发展撑起“硬筋骨”。
家门口文化活动越来越多
“家门口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种类也更丰富了。”这是今年许多深圳市民共同的感受。去年,在商圈偶遇街头演出还是新鲜事,转眼间各类演出、阅读活动、公益艺术培训已经来到了家门口。
近几年,深圳全力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895家公共图书馆(图书室)、322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成就“全城一座图书馆”。88个文化馆(站),715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遍布市、区、街道、社区,精心打造“十分钟文化圈”,各类优质文化设施便捷可达。
▲蓝书坊位于福田区景蜜社区公园。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白天要上班上学,晚上很多场馆不开放怎么办?深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向“八小时外”延伸,约50家24小时阅读空间遍布各区,市级场馆重点区域服务时间日均延长5小时。
文化设施作为“硬件”不断补齐短板,各类文化服务作为“软件”自然也要提升。超100场大型演唱会、近3000场各类演出令观众目不暇接,吾城吾歌、深圳读书月、莲花山草地音乐节等数万场文化活动进社区、进商圈、进企业、进校园,更是让市民走出家门即可享受优质文化资源。还有常态化举办的全民美育大课堂、“周末剧场”等,已成为市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最美”文化空间不断涌现
文化设施、文化服务不仅数量多了,距离市民近了,品质也在不断升级。
阳光、长椅、草地,不怕人的喜鹊,和仿佛从宫崎骏动画中跳出来的蓝色房子……站在福田区蓝书坊门前,幸福似乎具象化了。走入馆内,各类建筑类特色书籍与充满设计感的阅读空间、墙上的展览图片相映成趣。正值午休时间,福田区外国语小学五年级的赵同学在馆内写作业。“这里阳光很好,很安静,我喜欢在午休时来。我的同学们也喜欢在放学后来这里。”她告诉记者,蓝书坊距离学校只有5分钟的路程,自从今年开馆,就成为了同学们的“根据地”。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品质提升工程富有成效,像蓝书坊这样又美又有特色的新型文化空间不断涌现。2024年度,深圳图书馆前海湾分馆、福田区蓝书坊、龙岗区CIC创新创意中心获评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圳图书馆北馆入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4强。深圳市文化馆新馆、欢乐港湾欢乐剧场等重大文体设施也呼之欲出。
▲市民在新型文化空间中阅读。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2024年,“深圳坪山人”张国立和他的龙马社频频出现在戏剧舞台上,让观众得知了深圳有一个长守戏剧谷,老围屋里能排出传奇大戏。VOGUE时尚之力盛典群星闪耀,深圳湾万象城十字街区变身秀场舞台;“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深圳-米兰双城时尚周等活动接连上演,海内外优质文化汇聚深圳。
创新文化服务领先业界
想在家门口或办公园区享受艺术培训?想学传统手艺不知道去哪儿“拜师”?这些市民个性化需求该如何满足?近期,深圳市文化馆推出的全民艺术普及“艺术拼团”正式上线,市民通过小程序就可以自由点课、拼团成班、家门口学艺。这是深圳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次创新尝试,在全国文化馆系统中也属首创。
“深圳市文化馆率先推出的‘艺术拼团’,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的意义和推广的价值。”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全吉表示。
▲全民艺术普及“艺术拼团”课堂上,老师带领市民练习形体动作。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在文化志愿服务方面,深圳创新经验也同样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区、街道三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225支,总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8.69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5‰。
因为有着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圳群众文艺佳作不断涌现。罗湖区戏剧作品《烟》和福田区星辉合唱团双双摘得全国公共文化领域最高政府奖项——“群星奖”金奖,“吾城吾歌”成果《枕着光的她》唱响春晚舞台、荣获“五个一工程”奖。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要求深圳“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今深圳用连续4年全省最高分的成绩写下这份答卷,以文化之光铸造时代之魂,以文化之风扬起强市之帆。更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空间,更为亮眼的城市文化活动,更具创新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为市民带来更加充实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00:03
#读特小记者#小镇上的风景
乡间小路
01:04
俯瞰蚝乡湖公园 中摄在线(记者 黄建华)图为10月2日拍摄于蚝乡湖公园,该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画面中能看到公园内有大片葱郁的绿地、波光粼粼的湖水,周边分布着多样的建筑,远处林立着高楼大厦,整体呈现出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相融合的景象,展现出独特的城市生态之美。 据了解, 公园以"碧城枢纽·蚝乡新生"为设计主题,通过整合湿地景观、人行景观桥、生态驳岸等技术,形成水湿地、水舞台、水生岛、水花园四大功能分区。建设中保留原沙井发电厂改造为文创展馆,设置蚝壳墙、蚝壳水迷宫等特色设施,成为展示千年蚝乡文化的重要载体。截至2024年,项目已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香港城市设计协会年度大奖等国际奖项。#读特小记者#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