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从内涵到外延:平台创新图谱”主题论坛在深圳举办。会议聚焦平台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创新思考,邀请产学研各界代表共建共享,并发布了《平台企业创新报告》,从宏观层面与典型案例入手深入分析平台企业创新的机遇与挑战,并给出前瞻思考,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企业调整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报告指出,平台型技术创新体系已成为下一个十年全球数字经济竞争的制胜点,不仅是对内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我国占据科技竞争领先地位提供动力。
报告强调,在创新过程中,平台企业与传统企业有着显著的差异,表现为数据驱动、生态协同和要素组合的综合体现。企业应当通过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开放平台生态及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快速高质量创新,进而推动平台生态系统持续蓬勃发展。
据报告分析,元宇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等关键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制定,将有效推动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华为、腾讯、百度牵头的平台企业,在近年来持续加强研发层面投入,并对新兴技术应用场景敏锐洞察,从而保持着创新产出稳定增长的势头。
报告显示,从2010年至2022年,有效专利授权数量和关键数字技术专利授权数量均实现了显著增长。其中,有效专利从2010年的4296件增长至2022年的42981件,而关键数字技术专利则从3816件增至37626件,均体现了近十倍的增幅。尤其自2014年起,伴随数字经济的崛起及科技创新的加速,平台企业的科技创新持续投入带来了显著的成效,关键数字技术专利授权数量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而从平台企业的成果来看,关键数字技术领域创新产出规模整体呈现“华为>腾讯>其他企业”的梯队特征,即华为数字技术专利授权总量远远多于其他企业,腾讯次之,其余众多平台企业相近。
从技术分类来看,各类关键数字技术创新产出均呈现出较快增长,但在2014年后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其中,元宇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领域的专利授权数量持续高速增长,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不仅推动了平台企业的业务拓展和新应用场景的探索,也成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和区块链领域的增长则相对缓慢。报告推测,这些领域或受到了行业发展阶段的限制、国内外市场波动的影响,以及国际技术封锁和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其发展可能面临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在研发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上,各大平台企业经过快速增长阶段后开始走向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华为、腾讯、阿里仍维持研发投入的持续高速增长,其它企业增速相对温和。尤其是在2022年,阿里巴巴研发规模投入有所衰减,而腾讯仍然维持了95.21亿元的稳定增长。报告推测,腾讯或已步入“研发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规模壮大—研发规模扩大”的良性循环。
同时,为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2013年以来,互联网平台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平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共制订标准330项,占15家企业总量的26.7%。其中,腾讯参与标准制订的平均增速达到96.1%,在互联网平台企业中表现亮眼。
报告还对重点企业的模式创新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与分析,并以此对其他同类型平台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报告认为,当前平台企业的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社交生态商业化、支付方式等层面。其中,以广告投放为代表的社交生态商业化,则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模式创新,尤其是通过自有渠道直接触达和管理用户,能够建立深层次的互动关系,以实现更高效的营销和销售转化。而支付模式的创新,提升了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以及效率,从而改善用户体验,优化了交易流程。
报告分析案例指出,腾讯的广告收入主要来源于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的增加,用户参与度的提升则推动了视频号、小程序、小游戏和微信搜索等产品线的蓬勃发展,为腾讯带来了新一轮高质量增长,并实现了与创作者、品牌的多赢。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AI大模型的应用,腾讯也在不断提升广告的精准推荐能力和业务增长。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