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2024年南山区“中华诗教”专题研讨会暨小学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深圳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启动。该活动由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承办,深圳市教科院全程直播活动。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小幼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白皛,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委员会副秘书长戴志勇受邀出席活动。南山区教科院副院长周爱国,南山区教科院课程与教学部副部长、小学语文教研员高乃松,南山区小学语文教研员谭方,以及中小学负责人、教师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活动。
诗路携手,众贤共探启新思
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学子以精彩的诗词吟唱拉开活动帷幕。深圳市中华诗教试点学校依托原有基础和特色,在本年度的诗教项目工作中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四年时间,深圳市中华诗教特色学校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将诗教做成了“校园文化”,做成了学校品牌。深大附外小课程研发中心主任沈冬妹从诗教课程落地、诗教周活动、创新转换、空间课程、诗教成果五个方面分享了学校诗教的实践与探索。她表示,数字化技术打造出的沉浸式“诗韵空间”,让学子在高科技加持的互动平台上穿越历史时空,与古人对话,与诗词经典对话,让古诗词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鼎太小学李丹萍老师介绍,学校将诗教课程纳入“培根·筑梦”课程体系中的“根·崇文”课程群,将诗教与学校深耕16年的非遗校本课程深度融合,开展了一系列诗教特色课程实践探索。“‘匠心诗意玩转二十四节气’契合节气变化的系列课程集读、诵、唱、演、写、画于一体,是白石洲学校的一大特色。”白石洲学校李玲老师重点分享了探究式实践课程和融合式体验课程。同乐实验学校小学语文科组长詹万丹分享,同乐实验小学以“沉浸式诗教课堂”为切入点,积极推进语文学科素养课堂研究,实现了课堂教学研究有主题、有侧重。
学府一小和华侨城小学则依托特色鲜明的诗教活动开展诗教学习。李斯贤老师分享了学府一小“随情随景随生活”理念及学校的一系列嵌入式诗词教育实践活动;莫荧老师介绍了华侨城小学环境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和细节都根植诗教文化,积极组织深港澳姊妹学校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致力于以活动之美,育诗教之心。
育才一小的殷灵玲老师表示,育才一小一直积极探索实践“中华诗教测评一体化”,将中华诗教与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相结合,借助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了学生整体诗词素养的提升。南山小学秦天老师介绍,借助诗词手语操《风雅四君子》、24节气“诗词咏流传”、“诗教试点班”、“寒暑假诗词创意作业”、“诗词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南山小学将诗词融入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诗教筑基,南山众校共绘新篇章
中华诗教在校园中的落实,离不开生动且富有内涵的课堂教学,三节各具特色的古诗微课教学展示呈现出新课改风采。深大附外小的王雪晴老师执教古诗微课《夜宿山寺》,古诗诵读擂台赛激情满满,孩子们分组上阵,各显神通,在声声吟诵中,学生带入诗人视角,放飞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山寺夜景的美丽画卷,古诗瞬间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育才一小刘诗琦老师执教古诗微课《山居秋暝》,教师引领学子于静谧清幽的山水间和充满人语欢笑的莲叶池水中,捕捉动静相宜之美,悟得以动衬静之巧。随着课程的深入,景物意象逐渐汇聚,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人格之美、理想之美的追求。
鼎太小学刘佳琪老师执教《送元二使安西》。课程以“先景后情”的手法,先串联柳的意象,让学生领悟挽留与绵长之情;再以“酒”的意向,感受惜别之意,悠长而不露。通过诵读吟唱,学生们将不舍与担忧之情融入诗行,让古韵在现代课堂中流转,深刻体验了古诗的意境与情感。
思潮汇聚,智论交织映新见
周爱国认为,南山中小学在诗教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特色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充分利用了已有的诗教课程;二是依托课堂阵地,将诗教理念和精神融入了南山区素养课堂的核心理念和评价要素,积极推动了一系列深入的古诗词课堂教学研究;三是将诗教测评与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无缝衔接;四是开展特色活动,传播施教文化;五是实施并开办中华支教种子教师高级研究班,开辟了教师研修的新路径。他期待更多学校、老师加入中华师教的研究行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南山教育。
白皛表示,诗教课要区别于教诗课,注重在学诗的过程中发展人、培养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将诗词的知识和创作技巧与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使之成为一场心灵的对话。我们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获得丰盈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想象力、深化体验、拓展思维,并促进品格的完善。诵读与联想不仅是学习诗歌的有效途径,也是情感体验的自然流露。通过这样的教学,期望学生能够在诗歌的世界里,找到自我,感悟生活,成就更完整的自我。他建议,未来的诗教工作宜围绕做好基础性普及性课程、上好诗教课、发展学生在诗歌方面的专长三方面来开展。
戴志勇指出,深圳作为科创之城,回归传统精髓的诗教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视和回归。诗教的核心在于育人、保护和发展孩子们的童心、培养真心与真人。诗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桥梁。在人工智能时代,诗教能够让孩子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拥有幸福生活和对世界的美好感受。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李璐 二审 王雯 三审 王湛